鸟类迁徙 不只是飞得远


文章出自:博物 2016年第09期 作者: 冉浩 

标签: 动物世界   地球村公民   

秋天,燕子、大雁、野鸭等候鸟纷纷离开中国北方,向南飞去;来年春天,它们又会如期回来。它们年年如此,固定往返,这种迁徙行为堪称自然界最壮丽的“番剧”之一。不过,鸟类为什么要如此辛苦地迁徙?除了彪悍的飞行和导航能力,它们还为此演化出了哪些本领呢?
迁飞中的灰雁

南北迁飞,飞出国门不是事

“无可奈何花落去,似曾相识燕归来。”每年秋天,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燕子们,纷纷带着当年出生的幼鸟向南飞去,直到来年3~5月才会回来。这些燕子主要分家燕、金腰燕两种,不管人类如何挽留,它们每年9、10月份都会准时启程南飞—有多“南”呢?除了少数在广东、云南等地停留下来,大多数燕子都会一直飞出中国,前往南亚、东南亚和澳大利亚越冬。像燕子这样的候鸟,一生中每年都要有规律地改变栖息地,这种行为在动物学上称为“迁徙”,或称“迁移”。

看似平凡的家燕,每年春天要从热带地区飞越数千公里,并找到前一年搭建的小巢孵蛋育雏。

尽管中国地域辽阔,从北方的黑龙江到南部的海南岛就有30多个纬度,但仍有许多鸟类的迁徙范围跨越了国境,每年都要出国。以国内分布为准的话,家燕和金腰燕在中国的大部分种群属于“夏候鸟”,着名的大杜鹃、黑枕黄鹂也是如此。而白鹤、鸿雁、白额雁等则属“冬候鸟”,它们夏天主要在纬度更高的西伯利亚繁殖,越冬时飞到我国境内。还有一些鸟是迁徙时途经我国的“旅鸟”,它们每年往返于热带、亚热带与北极地区之间,如林鹬。

即便不出国,我国分布的大部分鸟类也会在各省区之间迁徙,一年四季栖息地都差不多的“留鸟”反倒是少数。在每年的迁飞途中,候鸟们一天天忍受着饥渴、疲劳、狂风暴雨、捕食者的猎杀,不知有多少死在了半路上,却依然百折不挠,前赴后继……

印度的昌巴尔河畔,斑头雁、赤麻鸭警惕注视着一条上岸的食鱼鳄。每年夏天,中国的青海湖有这两种鸟大量繁殖,但它们的越冬地却在亚洲南部。

追逐阳光,给种群一个未来

候鸟甘愿为迁徙付出这么大代价,当然不是为了“诗和远方”,必然有种群生存上的重要意义。

责任编辑 / 董子凡 

版权声明

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,未经授权许可,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、链接、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。
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,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。违反上述声明的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

要评论?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,您也可以快捷登录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