锤子
边敲击边升级


青铜锤头上的“銎”
锤柄:重物捆绑长杆
锤子在生活中的出镜率可不低,敲敲打打经常需要它“出面”。在两百多万年以前,人类的祖先就会手握石头作为击打工具。
3万多年前,人类开始把打制好的石头绑在木棍上制成石锤,这就是第一版带有柄的锤子。锤柄使得发力更为方便,而手和锤柄组成的杠杆又能放大击打力度,使锤子的击打力量和速度都得到大幅提升。但用“皮筋”(详见本刊2015年3月号)绑的锤头容易松动,一不小心就会锤头飞出造成“误伤”。
銎:在锤头上打孔
在青铜时代,锤子又迎来了一次关键性“升级”。除了材质更给力,锤头上还出现了一个孔洞,中国称为“銎”(音“穷”),把木棍插入其中非常容易固定。这种设计在很多工具和武器上都能见到,一直沿用至今。
青铜需要反复锤打才坚固耐用,因此锤子和锻造也结下不解之缘。后来铁逐渐取代了青铜,成为锤头的首选材料,铁锤也在生产工具中不可或缺。这时的锤子,外形已经与我们现在所见的十分接近了。
责任编辑 / 叶哲涵
版权声明
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,未经授权许可,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、链接、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。
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,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。违反上述声明的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