软骨
不是骨,胜似骨

剪不断,理还乱
想搞清楚软骨与骨骼的关系,还得从胚胎说起。在人体处于胚胎阶段时,器官们开始发育,骨骼也在其中,只不过此时所谓的“骨骼”,都是由软骨组成。软骨的主要成分是软骨细胞和胶原纤维,当软骨细胞发生分裂,又恰好遇上从体外吸收来的钙质时,胶原纤维就会发生钙化、变硬,形成真正的骨骼—这种由软骨逐渐转化成骨骼的事儿,也一直伴随着人体的发育。每根骨头两端的软骨不断分裂、钙化,骨骼不断变长,人也就不断长高,直到20岁左右的时候才停止,身高也基本定型了。

人在发育完全后,尽管软骨不再发育,但也不会消亡。它们中大多数有点像“寄生物种”,分布在骨骼末端或关节处,起到防止骨骼摩擦和缓冲的作用。但也有个别单独存在,比如鼻软骨、咽喉软骨和耳软骨,它们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留下来的,作用如同真正的骨骼—支撑和保护。所以说:软骨跟骨骼的关系,就是这样剪不断、理还乱。

缓冲 支撑
前面说过,软骨的主要成分是软骨细胞和胶原纤维,而胶原纤维又是由大量胶原蛋白构成,所以软骨颜色乳白,并且质地极富弹性又有些许硬度。
热爱长跑的人都知道,跑鞋最核心的地方就是它的缓冲部件,而关节之间的软骨也具备缓冲减震这项功能。它在受冲击挤压后会轻微变形,化解掉大部分冲击力,然后迅速恢复原状,避免骨骼间硬碰硬,减少了骨膜损伤。而在这些“缓冲垫”中,最知名的就是膝关节中的半月板。人在跑跳运动中,落地时膝盖要负荷超过体重2~3倍的冲击力,如果没有这层缓冲垫,股骨和胫骨就要经常生生对撞,想想都疼。
责任编辑 / 郭亦城
版权声明
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,未经授权许可,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、链接、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。
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,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。违反上述声明的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