鱼雁音书诉衷肠
古人用什么写信传情
标签: 文化文明

传尺素:方寸素绢写素心
在纸被发明和推广之前,常用的书写载体是竹木简或纺织品。其中素绢质地轻软、便于携带,成为写信的首选。用来写信的素绢,往往裁成一尺余长,久而久之,“尺素”就成了书信的别称,用以遥寄相思。

“犹冀苍雁赪鲤,时传尺素;清风明月,俱寄相思。”南朝周弘让的《答王褒书》中,点出了尺素的投递方式:大雁、鲤鱼,都可担当邮差。2015年7月的“说文解字”栏目,就讲过雁足传书的故事:元朝大臣郝经出使南宋被扣押,苦于无法传递消息,就将写有诗句的素绢系在大雁脚上,雁北飞,被人射下,郝经被扣的讯息才终于传回北国。
“赪鲤”不是指真正的红鲤鱼,而是一种盛装书信的鱼形容器,作用类似今日的信封。写在白绢上的心意,托人捎带,常需经历长途跋涉,翻越万水千山。若千里迢迢送到对方手中,却成了一张颜色模糊、字迹难辨的破布,情何以堪。鱼函便是为此而生:将写好字的素绢存放于两块鱼形木板间,再将木板对扣拼合,用绳索扎固,便不用担心素绢上的字迹被磨损。汉乐府《饮马长城窟行》中,就写了拆阅鱼函书之事:“客从远方来,遗我双鲤鱼。呼儿烹鲤鱼,中有尺素书。长跪读素书,书中竟何如?上言加餐饭,下言长相忆。”


书彩笺:浣花溪畔芙蓉色
随着造纸术的发展,尺素渐渐退场,仅在文学作品中作为书信的代称而出现。人们写信的主要载体,成了各种质地的纸张。到唐代,女诗人薛涛发明出一种特殊的信纸,又为其后数百年间的有情人,提供了写信的新花样。
责任编辑 / 林语尘
版权声明
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,未经授权许可,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、链接、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。
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,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。违反上述声明的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