密恐慎入!石头上有“马蜂窝”


文章出自:博物 2016年第08期 作者: 刘宁 

标签: 自然地理   

在自然界,石头经常充当“被欺负”的角色,风霜雨雪、海浪冰冻,会把看似坚硬的石头“啃”成“马蜂窝”。

里应外合造蜂窝

台湾野柳海滨,礁石上有密密麻麻的凹坑,吃货看着它们想起金钱肚,而密集恐惧症患者则起一身鸡皮疙瘩。这种奇特的景象叫“蜂窝石”,算一种微地貌景观。在自然界,大大小小的蜂窝石并不少见。有意思的是,它们最常出现的地方,是两种迥然相反的环境—要么在海滨,要么是干旱大风的内陆地区。

岩石上形成“马蜂窝”,总体来说,都是里应外合—内因与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。不管是厚厚的岩层还是大块的石头,只要成分不单一,质地不均匀,当它们露出地表,风霜雨雪,冰冻曝晒轮番侵袭,其薄弱部分就会被风化、侵蚀剥落,只剩下坚硬部分,就有可能形成蜂窝石。

两图都为台湾野柳海岸,因为岩石种类不同,形成不同样式的蜂窝。上图的蜂窝石有更多化学过程参与,岩石中的矿物被氧化、形成一层深色的硬壳,保护了下面的岩层。而下图的岩层缺少保护层,所以整体被侵蚀成蜂窝状。

“肉”去“骨骼”留

从台湾野柳跨越亚欧大陆,我们再来看看地中海东部的一些海岛,这里海边的蜂窝石另具特色,它们的凹坑排列似乎有一定规律,岩石表面呈现网格状,粗看之下,仿佛是显微镜下的骨骼构造。

这类蜂窝石的形成与海水、大风都有关系。岩石由各种矿物组成,矿物则是有各自固定的化学成分,比如氧化镁、氧化钙等等。其中有些卤化盐类,比如氯化钠等遇水会溶解。石头遭受风吹雨打、流水浸润,会把其中的一些矿物成分氧化分解、把一些盐类溶解掉,于是岩石表面就形成了凹坑,再加上风的参与,把凹坑不断扩大。而残留下的部分,通常是比较难溶解的物质,比如石英、褐铁矿等等,它们变成了网格被保留下来。

责任编辑 / 刘莹 

版权声明

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,未经授权许可,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、链接、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。
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,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。违反上述声明的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

要评论?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,您也可以快捷登录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