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烧
体温的免疫哲学
标签: 生活百科

什么是发烧?
很多病症都会伴随发烧,但发烧却不属于某种疾病,而是一种身体机能异样的状态,而且发烧还只是个俗名,医学上应该叫“发热”,即体温高于正常值37℃的状态。
人类属于恒温动物,能够通过中枢神经调控,让体温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。人体正常体温的理论值为37℃,但这里所说的是体内温度,体表温度会略低,大概为36.2℃左右—这就是为何用体温计在腋下、耳内和舌根测得的数据有所不同。

人体控制体温的器官是“下丘脑”中的体温调节中枢,它可以根据体内外的环境温度变化,来控制身体是产热还是散热。比如运动时,骨骼肌产生的大量热量淤积在体内,体温调节中枢便会“命令”毛细血管扩张,使血液循环加速,尽量多地把热量散发出去。同时,毛孔也随之张开,借助汗液把多余热量带出体外。而在天冷的时候,体温调节中枢则会让毛细血管收缩、毛孔紧闭,尽量保存住热量。若还不够,就会启动骨骼肌的“颤抖”模式,也就是打冷颤来产热。

但是,这个精密的体温调节中枢,有时会遭到体内某些物质的干扰,让它变得对热量不够敏感,体温调节功能失衡,后果就是体温升高,出现发热症状。而这些“神秘物质”,主要由白细胞、干扰素和巨噬细胞组成—隶属免疫系统(详见本刊2015年4月“免疫系统”)。也就是说,身体在受到外来入侵或外部环境干扰时,比如常见的细菌、病毒感染,就会激活这些免疫组织,影响体温调节中枢的正常运转,人体表现出的症状就是发烧。
责任编辑 / 郭亦城
版权声明
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,未经授权许可,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、链接、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。
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,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。违反上述声明的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