海绵
多孔材料历险记
标签: 生活百科

天然海绵:来自海洋的遗骸
生活中,清洁锅碗瓢盆是件恼人的事,而有一小块海绵帮助便会轻松不少。但人们也常有疑问,这种长满窟窿的东西为啥叫“海绵”,莫非是海里长的棉花?其实,天然海绵的确出自大海,但它们并非来自海生植物或藻类,而是一类动物。
在生物学上海绵属于多孔动物门。顾名思义,它们身上有无数小孔,组成复杂的“水沟系统”。海绵就靠这些小孔滤取海水中的浮游生物和氧气为生。

作为一类古老而原始的动物,海绵没有真正的组织和器官,外形也不尽相同,有球状、扇状、树枝状等形状。海绵多附着于海底的岩石上,随着水流摆动,摄取海水中的微生物为食,而排泄物也会随着水流从小孔中排出。
日常使用的天然海绵实际上是海绵的骨架部分。海绵种类繁多,大部分死后留下的是硬邦邦的碳酸钙骨架和二氧化硅骨刺,但是有两种海绵—普通马海绵和沐浴角骨海绵,它们的骨架由蛋白纤维组成。这些纤维在海绵死后依旧保留生前的孔状结构,不仅不会扎人,吸饱水后还特别柔软。人们正是利用了这一特性,把它们制成了清洁工具。

天然海绵成品。
据记载,地中海沿岸的居民最早使用海绵,在荷马史诗《伊利亚特》中就有记录。古希腊的公共浴室中,也都备有海绵以供擦拭身体。爱干净的罗马人还建起了世界上最早的公共厕所,而便后的清洁工具,用的也是绑在木棍上的海绵。
责任编辑 / 叶哲涵
版权声明
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,未经授权许可,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、链接、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。
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,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。违反上述声明的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