印刷与字体
重拾汉字之美


文章出自:博物 2016年第07期 作者: 宰予 

标签: 文化文明   

汉字的字体,在经过篆、隶、草、行、楷的﹃书体进化﹄之后,又与印刷术相互磨合,产生了新的发展方向:印刷体。古代印刷字体,也开始走﹃忠实还原传统(手写体)﹄的路线,渐渐地根据用途产生了自己的特色,发展出与手写字体截然不同的新风格。经过漫长发展,才有了今天我们日常接触的汉字印刷字体。

“宋体”不是“宋代的字体”

“横细竖粗撇如刀,点如瓜子捺如扫,横笔末端小三角。”—说起印刷字体,十有八九,你会先想到宋体字。它工整协调,十分耐看,作为最普及的中文印刷字体而广为人知。

很多人以为宋体就是宋代流行的字体。但在日本、港台地区与东南亚,这种字体却被叫做“明体”。实际上,“宋体字”还真是明代才出现的。

图为明代嘉靖年间的刻本《楚辞》,字体已是典型的“方体”,横细竖粗,笔画方硬,横笔末端有小三角,与今天电子字体的宋体字颇为相似。
宋体之美
宋体字的耐看,其实与人的视觉习惯有关:人眼观看物体时,通常习惯从左到右、从上到下,而且视线的水平移动要比垂直移动更容易。这导致同样大小的长方形,横放时看起来比竖放时更短更宽。竖的物体会更显灵动活泼,横的物体则较为安稳厚重。仔细看宋体字的设计,横细、竖粗,故而细笔不嫌其轻飘,粗笔不嫌其蠢笨,看起来协调又舒适。

明代中后期,受文学上的复古风潮影响,书籍印刷也流行“覆宋本”:不仅内容完全依照宋代刻本,而且版式、字体也沿用旧观,被称为“仿宋体”或“宋体”。但那时的印刷业已很普及,书籍的市场需求量很大,许多工匠为了提高刻版效率,虽然字形大致仿照宋本,笔画却渐渐方硬起来(这样更方便下刀)。最后,这种“覆宋本”书籍的字体,其实已经与宋版书字体相去甚远,却还是沿用“宋体”之称。

明代万历年间,此类字形趋于成熟,横轻竖重,笔画平直方硬,又称“硬体字”或“方体字”(相应地,手写字体称“软字”)。到了清代,无论雕版还是活字,都大量使用宋体字。19世纪,日本制作汉字铅印字模时,引进的是姜别利创制的“美华字”(参见上期)。而美华字仿自明朝万历年间流行的宋体字。所以,宋体字在日本被叫做“明朝体”或“明体”,倒是更加名副其实。

责任编辑 / 林语尘 

版权声明

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,未经授权许可,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、链接、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。
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,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。违反上述声明的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

要评论?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,您也可以快捷登录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