单刷还是组队?
食肉动物的集群策略


文章出自:博物 2016年第07期 作者: 冉浩 

标签: 动物世界   

同样是身居食物链高层的食肉动物,有些是千里独行,专吃独食;有些则是团队行动,有福同享。到底是什么原因,促使它们做出了不同选择,这些选择又各有什么优劣呢?

小猎物,大猎物

“大鱼吃小鱼,小鱼吃虾米”,食物链的道理,人们很早以前就明白。在自然界,相当一部分捕食者都是以大欺小,专挑比自己个头小、体力弱的猎物为食。最极端的例子,就是重达上百吨的蓝鲸,食物居然是几厘米长的磷虾……捕食技巧高超的蜘蛛、螳螂、蛇类、猛禽和大部分小型肉食哺乳类,它们的猎物一般都比自己小,出猎时一般也都是单独行动。

然而在食肉猛兽中,也有一些总是捕食比自己大的猎物,并且发展出了群居习性。比如体重不过30~50公斤的狼,会围攻300多公斤重的成年马鹿,甚至1吨重的美洲野牛!对它们来说,这种捕猎是高风险、高难度的行动,独狼根本做不到。即便是威风凛凛的狮子,它们日常菜单上的非洲水牛、斑马和角马等猎物也比自己更大更重。这又是为什么呢?

2007年,英国科学家卡邦经过计算分析,提出了一条理论:对陆地上的食肉类哺乳动物来说,体重21公斤是一个“坎儿”,轻于21公斤的种类通常捕食小于自己的猎物,比如灵猫科、鼬科和小型猫科动物等。而体重明显大于21公斤的猛兽,每次捉到小猎物的回报还弥补不了能量消耗,所以宁可冒险捕食大型猎物。当然,这条理论适用范围有限,比如行军蚁的受害者几乎都比它们大。

对于大型猛兽来说,生态环境也决定着它们是否组队。在无遮无拦的草原、苔原地区,捕食者和猎物都有开阔的视野,捕食者很难隐蔽起来发动偷袭。于是生活在这里的狮子、狼和斑鬣狗,捕食大型猎物时总是好几只一起行动,从不同方向包围、追击猎物。而茂密的森林或灌木丛,适合捕食者隐蔽却不利于它们相互配合,因此栖息其间的虎、豹等猛兽一般是独来独往。

责任编辑 / 董子凡 

版权声明

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,未经授权许可,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、链接、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。
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,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。违反上述声明的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

要评论?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,您也可以快捷登录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