慈姑
含辛茹苦也清高


文章出自:博物 2016年第07期 作者: 王辰 

标签: 草木庄园   

贫居深山志不移

隐居山间的元好问才二十几岁而已,还远远未到遁世清修的年纪!他还不是世称“一代文宗”的元好问,也不是写出“问世间情是何物”妙句的元好问,而只是个科考不中的落魄书生。彼时的金朝已然风雨飘摇,蒙古军兵迫近,人人自危,更兼家贫,元好问只得搬了书卷,蜗居山村,一边耕作,一边读书。忽一日,有位名叫宋可的邻居,来邀元好问去看水田。那田中生有消瘦而桀骜的叶片,锋刃一般,箭头一般,自水中污泥之间挺立而出。宋可言道:“他人种稻,而我独种此物:出淤泥而花不染,贫到骨而志不移,此乃‘茨菰’是也!”

草木ID卡
慈姑,别名剪刀草、燕尾草,在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常见栽种,生于河湖池沼浅水中。慈姑为多年生草本,匍匐茎末端具球茎,生于水下泥中,植株挺立出水;叶片箭形,宽大,圆锥花序,花白色,雌雄同株异花。慈姑为野慈姑变种,古人所谓慈姑,有时也指野慈姑而言。慈姑球茎可食,植株可作牲畜饲料,也可栽种用作观赏。

那“茨菰”本是水田野草,根茎虽可食用,而不及芋头,仅穷人食之。因“茨菰”生于淤泥,开花却洁白如雪,唐宋时文人将之看作品性高洁之物,身虽贫困,而志向不改,乃用“茨菰”自比。南宋名士杨长儒有诗赞之曰:“恰恨山中穷到骨,茨菰也遣入诗囊。”元好问这才恍然,山中种“茨菰”的邻居,竟是世外高人。宋可虽无功名,却有见地,隐居而不忘忧国,于是栽种“茨菰”以明志。元好问受其鼓舞,一扫心灰意懒的情绪,更向宋可讨教学问,度过了怀才不遇的青年时光。

慈姑育子成佳话

然而,如今却并没有正式名叫“茨菰”的植物,却有读音相近的“慈姑”。个中情由,其实在传奇小说《镜花缘》中已然说得分明。清代成书的《镜花缘》,有一节单讲众才女们以花草名字作对联:一女道“我出‘慈姑花’”,一女对曰“我对‘妒妇草’”,又有人质疑,慈姑花和妒妇草虽是绝对,但“慈姑”二字,往往都写作草头的“茨菰”,却作何解。出上联的才女言曰:“按各家《本草》言,慈姑一根,岁生十二子,闰月则生十三,如慈姑之乳诸子,故以为名。大约有草头、无草头皆可用得。”

若是水肥适宜,慈姑的球茎经过一年生长,可分生出许多小球茎,这便是所谓“慈姑一根,岁生十二子”。李时珍亦赞成此说,称球茎的分生之状,仿佛人间的慈姑哺育诸子,还称写作“茨菰”并不妥帖。所谓人间的慈姑,并非泛指慈爱的女性,而是特指婆婆(丈夫之母)—先秦时宋定公之妻定姜,儿子离世而去,她虽心怀不舍,却亲自将儿媳送走改嫁,以免耽误终身,还作诗鼓励儿媳,于是定姜被尊为慈姑的典范,记入了《列女传》之中。又因作为野草的慈姑,叶子形如剪刀,别名剪刀草,也象征了妇女巧手持家。故而今人在确定植物的正式名时,最终选取了意境更为贴切的“慈姑”二字。

责任编辑 / 王辰 

版权声明

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,未经授权许可,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、链接、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。
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,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。违反上述声明的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

要评论?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,您也可以快捷登录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