甲龙
恐龙装甲双雄(下)
标签: 动物世界

白垩纪晚期的森林边缘,一头甲龙缓慢踱步,冷不防前方蹿出一头5米长的达科他盗龙。面对扑面而来的大爪子和血盆大口,甲龙停住了脚步,低吼着转过身来,左右甩动着尾巴,沉重的尾锤虎虎生风。达科他盗龙灵巧地躲开尾锤,跃到甲龙的背上攻击,可那硬邦邦的甲片实在无从下口……它只好从甲龙身上跳下跑开了,还是身上没有甲片的猎物更合口味。
白垩纪重甲坦克
如果用一种武器来形容甲龙,那肯定非坦克莫属。顾名思义,甲龙是一类身披“装甲”的恐龙,就像剑龙的骨板一样特征明显。
各种甲龙的“装甲”,并不是乌龟壳那样的整体,而是由大大小小的甲片组成的。它们从颈部直到臀部,都覆盖着由坚硬鳞片构成的皮肤,皮肤之间有整齐排列的大块骨板、小块结节,骨板和结节之上还有厚实的角质层,这种结构被称为“皮内成骨”。在今天的鳄鱼和某些蜥蜴体表,也有类似的皮内成骨结构,只是没那么结实。甲龙类的头部,也在厚实的头骨表面覆有甲片,包头龙等部分种类还在眼睛上、下方长有向外突出的骨质脊,可以保护眼睛免受攻击。
在显微镜之下,甲龙的甲片结构也十分精妙。这些坚硬的骨板和结节,内部并不是实心的,而是有着非常复杂的骨胶原纤维组织,纤维之间相互编织,如同一件轻巧又坚韧的防弹衣,不会把它们压得走不动路。

甲龙类拥有白垩纪恐龙中最完善的防御。

体表甲片,由骨化皮肤和角质层构成。

尾巴末端的尾锤,是防身武器。

厚重的头骨
单挑暴龙?想太多了
甲龙类有30多个属,活跃在白垩纪晚期,尤其是“族长”—甲龙与着名的暴龙生活在同一时代、同一地点,因此总是和暴龙一起出现在科普书籍、影片中。按照常见桥段,暴龙总是小心翼翼地绕着甲龙转圈,甲龙则毫不畏惧地甩动尾锤迎敌。只要暴龙胆敢发起攻击,结局往往是狠狠挨上一记尾锤,不是断腿就是被震出内伤。
责任编辑 / 董子凡
版权声明
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,未经授权许可,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、链接、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。
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,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。违反上述声明的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