多生,还是少生?
动物的繁殖策略
标签: 动物世界
数量至上or质量至上?
在一些策略游戏里,玩家常常面临着两种选择:在资源差不多的情况下,要么“爆兵”以数量取胜,要么使用较少的“精英单位”实现质量优势。对动物来说,情况也类似。
早在19世纪,达尔文就发现了自然界生机勃勃背后的残酷——动物们总是“过度繁殖”,生出来的后代总有一部分不能成功长大。其实除了鸟类和哺乳动物之外,绝大部分动物幼体的存活率都非常低。对于这些父母来说,最好的原则就是“不把所有的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”,它们只给每个后代投入一点点成本,即便大多数孩子都早早挂掉也没关系,只要一小部分能继续繁衍就够本了。苍蝇、蚊子、蟑螂、蝗虫……就是凭借超强繁殖力,让人类怎么也除不完。
在生物学上,这种强调数量的繁殖策略,被称为“R-策略”。大部分小型动物尤其是无脊椎动物都采用R-策略。但也有大型动物加入了这一阵营,比如体型巨大、长相奇葩的翻车鲀,却是鱼类中的产卵冠军,一次产卵量多达3亿枚!对几吨重的翻车鲀来说,产这么多卵不算什么负担,但从受精、孵化、幼体成长……一路走下来,3亿枚卵里没有几个能长成它们父母那样的庞然大物,淘汰率之高简直让人心酸。海龟以及中生代的蜥脚类恐龙,也实行“广种薄收”的繁殖方式,一次产卵几百枚,但孵化出的幼体又小又弱,只有极少数能逃过捕食者而成功长大。

与R-策略相对,另一些动物选择了“优生优育”,更加注重每个后代的生存力,称为“K-策略”。我们熟悉的各种大型哺乳动物、猛禽等,都是K-策略的忠实实践者。而我们人类自己更是K-策略的极端——现代社会里,很多家庭都只养一两个娃。
责任编辑 / 董子凡
版权声明
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,未经授权许可,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、链接、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。
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,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。违反上述声明的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