敦煌与斯坦因
丝路古城寻宝记
标签: 文化文明


丝路枢纽,国际名城
从长安向西的丝绸之路,在河西走廊尽头,被塔克拉玛干沙漠分成南北两条主线:南路经楼兰往和田,北路经哈密往吐鲁番。这个分叉点,就是丝路名城、声名赫赫的敦煌。
时至今日,一说敦煌,大多数中国人都会想起莫高窟瑰丽的壁画和彩塑。这座令人叹为观止的佛教艺术宝库,位于敦煌鸣沙山的断崖上,始建于南北朝,兴盛于唐宋,现存七百多座洞窟,数万平方米的壁画,还有海量的精美彩塑。飞天、反弹琵琶、九色鹿,这些几乎家喻户晓的经典艺术形象,都出自敦煌石窟中。

敦煌莫高窟是在鸣沙山的断崖上开凿出来的,历经千年而未被风沙湮没。
除却艺术宝库,敦煌本身也是一座历史名城。它在西汉时被纳入中国版图,其名来自当地少数民族语的发音。在汉字中,“敦”意为“大”,“煌”意为“盛”,古代学者认为,汉朝选用这两个字音译地名,是为纪念“广开西域”的功绩。到了唐代,敦煌更是东西方交流的前沿,全然是一座繁荣的国际化城市。
时光流转,国策更迭,曾经辉煌的敦煌渐渐没落。到了一百多年前的晚清,它的名字已不为大多数中国人所知。然而,重新发现它的价值、使它扬名天下乃至蜚声海外的,却是一起文物走私事件。
责任编辑 / 林语尘
版权声明
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,未经授权许可,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、链接、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。
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,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。违反上述声明的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