雕版印刷
复制成就文明


文章出自:博物 2016年第04期 作者: 宰予 

标签: 古史传说   

从毛笔开启书写时代,到纸张发明后的很长一段时间,手工抄写都是知识复制的主要手段。抄写费时费力,书价自然高昂。另一方面,抄写容易出错,有的是无心之失,有的则是有意偷懒,辗转几次之后,内容可能面目全非。后来,终于出现了一种成功的“偷懒”办法——印刷,这种低成本而精确的知识复制方式,让中华文明由抄写时代迈入了印刷时代。

雷峰塔,不藏白蛇藏佛经

1924年9月25日,杭州西湖南岸,饱经风霜的雷峰塔终于挺不住了,在一片烟尘之中轰然倒塌。压在塔底的秘密,此时重见天日:不是获得解放的白娘子,而是沉睡千年的佛经。起初,并没有人注意到这些雪茄模样的小纸卷,都是随意丢弃践踏。直到有人将之展开,才发现,这些是五代时期印刷的《宝箧印经》!

要知道,说到中国古书,最受推崇的就是宋代印刷的“宋版”,宋版书即使是一张残纸,也价格不菲。“雷峰塔经”的年代约是五代末期(北宋初年),比大部分受推崇的宋版书更老,其珍贵程度可想而知。消息传出,引来众人哄抢,书贩子、古董商人也纷纷赶制“山寨版”。

根据经卷上的文字记载,它们是五代吴越国王钱俶所印,总发行量是八万四千卷。要制作这么多的经卷,如果没有印刷术,是难以想象的。当时,最流行的印刷术是“雕版”—通过雕刻木板来印刷。

雷峰塔是杭州西湖的名景和地标,因民间故事《白蛇传》而家喻户晓。其实它是五代时期吴越国王钱俶所建,宋、明曾数次翻修,历经千年,于1924年彻底倒塌。那些珍贵的五代雕版印刷经卷(图3),就是塔倒后在部分塔砖的砖孔内发现的。图1是它倒塌前最后几年的“遗容”,图2则是如今原址重建的新塔。

印刷的外国基因

一说印刷,人们自然会想到印章和拓碑。其实,这两者虽然看起来像印刷术,却仍有显着区别:石碑刻的是凹下去的阴文正字,而雕版是凸起来的阳文反字,因此,拓碑的着墨方式就与印刷不同。而印章,虽然是反字,但是盖印的时候,是字面朝下,且字数有限,这与雕版印刷字面朝上、字数不限的模式有很大差别。

责任编辑 / 林语尘 

版权声明

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,未经授权许可,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、链接、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。
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,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。违反上述声明的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

要评论?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,您也可以快捷登录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