盖房?不盖房?
动物的筑巢策略


文章出自:博物 2016年第04期 作者: 冉浩 

标签: 动物世界   

俗话说“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”,人住房子、动物住窝,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情。然而在自然界,有些动物把筑巢搭窝看得比天还大,却也有一些动物随遇而安,几乎从不筑巢。盖房还是不盖房,对动物而言,难道只是勤快和懒的区别吗?
在电线杆顶筑巢的欧洲白鹳。它们喜欢在高处筑巢育雏,以躲避地面的捕食者。

有家才有安全感

拥有一个安全的“庇护所”,是许多野生动物除了吃饭、睡觉之外的第三样生活必需。

在自然界,天然形成的山洞、石缝、灌丛……都能提供庇护,但合适的现成巢穴毕竟太少,可遇不可求。因此动物们往往需要自己劳动,建造合适的小窝。

在所有的巢穴类型中,洞穴是“防护级别”最高的,长期住在巢穴里的动物一般也都会选择这种形式。动物住在自己挖开的地洞、树洞或水底泥沙洞里,不仅免去了风吹日晒、酷热严寒之苦,还可以储存食物,并把不怀好意的捕食者拒之门外。无论是蜥蜴、蛇、鳄类等爬行动物,还是长得像老鼠的原始哺乳动物,几乎都是靠挖洞藏身躲过了以往的大灭绝,幸存到了今天。

如果有团队合作,洞穴修建就能大大加快,每个成员无需很强的挖掘技术。在哺乳动物中,像旱獭、高山鼠兔、细尾獴、欧洲獾等,都靠着群体的力量修建了大型巢穴,同时在身体构造上没什么特殊变化。而像鼹鼠、穿山甲之类的单干户,就只好把自己的身体进化为一台挖掘机了。不过,也有群居的专业打洞民族,这就是非洲的裸鼹形鼠。

责任编辑 / 董子凡 

版权声明

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,未经授权许可,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、链接、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。
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,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。违反上述声明的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

要评论?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,您也可以快捷登录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