地黄
仙草除妖胜蜜糖


文章出自:博物 2016年第04期 作者: 王辰 

标签: 草木庄园   

草木ID卡
地黄,别名蜜罐棵、甜酒棵、婆婆奶,生于山坡、荒地,城镇路边、墙角也常可见,华北、华中、西北等地部分省区有分布。地黄为多年生草本,根茎肉质,鲜时黄色;基部叶聚集为莲座状,茎上叶互生,长椭圆形;总状花序顶生,唇形花冠,筒状,内面黄褐色,外面紫红色。地黄根茎入药,具滋补之效,花期可作为辅助蜜源植物,如今也可作为观赏花卉。

灵药饲马饥民悲

岭南龙川县(位于今广东省)的县令翟东玉,忽而收到了一封书信,来自名满天下的苏东坡。遭受贬黜的苏东坡谪居岭南,受到当地文士的拥戴,翟东玉也有幸和苏东坡有过一面之缘。书信中苏东坡言道:草药之中最滋养者,莫过于地黄,若用来饲喂老马,可以令其返老还童,化为马驹,白居易有诗论及此事。我今血气衰竭,一如老马,愿讨地黄为食。原来在岭南诸县,唯独翟东玉一位朋友的药圃中栽有地黄,苏东坡致信翟东玉,是想讨要这味草药。

前朝白居易确实写过地黄诗,但那诗作是在哀叹饥民的悲苦—饥荒年景,收成欠佳,农户只得去田间挖些地黄,拿去富人府上。富人收来地黄,用以饲马。农户则乞求用地黄换些喂马的残粟,聊以充饥。翟东玉读罢此诗,满心困惑,索性去拜访苏东坡,连同地黄的疑问,一并提出来请教。何以荒芜田地里会平白无故长出草药?地黄真的具有返老还童的神奇功效?苏东坡听罢大笑起来,言道,地黄虽是良药,在岭南遍寻不得,到了中原及燕赵之地,却是寻常野草,非只田间,连城墙夹缝之中,也常可见。至于老马之说,则是苏东坡哀叹年老气衰,自比老马,企盼重焕容光。更兼白居易原诗,是讽喻当朝权贵不顾民间疾苦,仕途坎坷的苏东坡,也借此来一抒心中诽怨。

地黄在春日开花,花朵聚集于顶端,花形及颜色特别,是人们颇为喜爱的野花。
地黄的花冠合生成筒状,先端开口处可供昆虫钻入寻蜜,以便为地黄传粉。

降妖除怪是良方

具有滋养之效的地黄,以根茎入药,早在东汉集结成书的《神农本草经》之中,就已被列为上品。相传古时检验地黄品质,须将其根茎浸泡在水中—漂浮在水面者为“天黄”,轻浮空虚,劣不堪用;沉于水底者为“地黄”,饱满厚重,药效最佳;半浮半沉者为“人黄”,勉强可用。因这检验之法,地黄又有别名“苄”,读音为“户”,却是取“草药之下沉者”的含义。至于地黄之名中的“黄”字由来,则有诸般说法,都与它的自身特性相关。一说“黄”字源于此草最宜生于黄土地中;一说是因为它的根茎为黄色;此外也可能是由于古时用它来制作黄色染料。北魏《齐民要术》之中就记有“染御黄法”:将地黄根茎和以熟石灰汁,捣烂搅拌,所染出的颜色乃皇家御用的黄色。

魏晋时期,地黄的滋补之效被求仙问道之人所看重,与玄参、当归、羌活并称四大仙药。至唐朝时,地黄甚至成了驱赶怪虫妖物的神药。文人刘禹锡曾记载道,民间将地黄粉末搀入面粉中,烤饼或制凉面,患有莫名心痛之人吃下,便会口吐怪物,状如蛤蟆,隐约有嘴,无足无目,吐出后病症立即痊愈。北宋时亦有记载,患者吃罢地黄饼,吐出一尺长的虫子,头如壁虎,之后病不再犯。

责任编辑 / 王辰 

版权声明

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,未经授权许可,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、链接、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。
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,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。违反上述声明的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

要评论?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,您也可以快捷登录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