交流未必出声
叫声之外的“动物语言”


文章出自:博物 2016年第02期 作者: 冉浩 

标签: 动物世界   

狼群成员的沟通不光靠叫声,也靠面部表情来传达情绪。图中面对镜头的几只狼,正处于放松状态。

察言观色:表情信号

擅长倾听的人,一般也擅长察言观色,从别人脸上的细微表情上获得信息。其实许多哺乳动物,都能做出丰富的面部表情,作为叫声之外的第二语言。近年有研究显示,人类的基本面部表情有27种,黑猩猩有13种,狗有16种,而总是拉着一张大长脸的马居然有17种!

只不过,动物脸上“很像人”的表情,未必和人类的类似表情是同一个意思。就拿我们熟悉的狗来说,它们嘴巴微张、嘴角上翘的“微笑”,很多时候其实是在表达紧张、焦虑或痛苦;而当一条狗高兴的时候,往往会咧嘴露出尖牙,不仔细看还挺吓人的。

马高兴时像人类一样,会向同类咧开嘴露出“笑容”。
萤火虫是操纵光的大师,在夜空中用发光器朝着同类发“表情包”。

没有“脸”的萤火虫,则会用发光来传达信号。萤火虫在腹部末端长着发光器,并且能操纵发光器的明暗变化,就像摩尔斯电码一样在夜空中与同类沟通。比如北美洲的一种萤火虫在求偶时,雄虫在低空飞舞,每隔5.8秒就闪烁一次黄色微光。雌虫如果要回应这份爱意,就会在雄虫发光1~2秒后发光,时间把控非常精确。发现雌虫不断回应,雄虫就会一边继续发光一边靠近,最终到达雌虫身边,与之交配。同一地区的每种萤火虫,都有自己独有的信号语,各闪各的,互不干扰。但有些种类的雌性萤火虫还会“外语”,能回应其他种类雄性萤火虫的求爱—不是打算跨物种谈恋爱,只是为了吃掉这个被引来的倒霉蛋。

褐家鼠喜欢成群生活,通过尿液气味来辨别彼此的身份、地位。

闻香嗅臭:气味信号

我们人类的感官以视觉、听觉为主,气味主要用来识别食物、躲避危险。但实际上,通过化学物质释放的气味,很可能是动物最早的沟通工具。身为腔肠动物、连眼睛都没有的海葵够原始了吧,比如成群栖息的绿海葵,如果有一只海葵受伤,它就会向周围释放一种名为“绿海葵素”的化学物质,来警告周围的同类,它们闻到后就会纷纷缩起身体,逃避危险。

责任编辑 / 董子凡 

版权声明

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,未经授权许可,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、链接、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。
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,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。违反上述声明的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

要评论?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,您也可以快捷登录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