墨:不只是黑颜料


文章出自:博物 2016年第01期 作者: 宰予 

标签: 文化文明   

文房四宝,上期我们已经介绍了毛笔,这次便来说说墨。它不仅是书画的实用工具,还被写进医书药典,被当作纪念礼品、案头珍玩,在历史上留下了一段段趣谈佳话。
这些精美的“摆件”其实就是墨锭。

业界传奇“国姓墨”

“风萧萧兮易水寒”,河北易水这地方,在战国时,便因燕太子丹在此送别荆轲而闻名。到唐代,它在读书人中更是负有盛名—因为这里出产最好的墨。

易水流域生长着大片古松,是制作松烟墨的上好材料。“易水墨”质量上乘,被选作宫廷御用品。其中,又以奚氏出品为最佳。

唐末五代,战乱频起,很多北方地区的百姓流离失所,纷纷逃往南方。易水奚氏的一对父子:奚超和奚廷珪,也加入了逃难队伍。经过长途跋涉,奚氏父子在歙州(歙音“设”,歙州的范围包括今安徽省南部、江西省北部)停下脚步。这里一有清澈的水源,二有满山的古松,此二者正是制作高级松烟墨最重要的材料。奚氏父子在歙州重操旧业,并对制墨技艺再加改进,出产的新品,比昔时“易水墨”更胜一筹。

古之歙州,又称徽州,位于今安徽、江西两省交界处,以今安徽黄山市歙县为中心。它地处新安江上游,山多松林、水质清澈,极适合发展制墨工艺。现在“徽墨”已是当地名产,很多制墨老字号都出自这一带。

歙州当时属于南唐治下。奚氏墨的名声,也传到了南唐后主李煜耳中。李煜皇帝做得憋屈,文才却是一流,不仅诗词写得好,音律、书画也极擅长。既有艺术家的品味,又有皇室的购买力,李煜对墨自然极为讲究,凡品难入法眼。他非常欣赏歙州奚氏墨,专门将自己的“李”姓赐给了奚氏父子,于是奚超成了李超,奚廷珪成了李廷珪—因为制墨而得到“国姓”,也算是业界传奇了。

责任编辑 / 林语尘 

版权声明

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,未经授权许可,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、链接、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。
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,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。违反上述声明的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

要评论?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,您也可以快捷登录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