野外保暖·庇护所篇
标签: 生活百科
把我从睡梦中唤醒的,不是清早阳光下的鸟语花香,而是凌晨刺骨的寒冷。我两脚冰凉,瑟瑟发抖,迷迷糊糊地,想不起自己身在何处。朦胧的光线在帐篷上映出树影,我才恍然回想起,自己是独自一人在野外过夜了。
秋末冬初,城里的树叶才刚变色,山中却已是片甲不留,光秃秃一幅凄冷萧瑟的景象。我背着四十斤重的装备,翻过两座山头,到达河谷中的目的地时,天色已近黄昏。原定计划只能明早进行了。匆忙扎营,生火做饭,还得检查明日所用的器材。安置好一切后,就早早睡下了。
预料到山里会很冷,我特地带了两床秋季睡袋,结果还是被冻醒。恍惚间,有水滴落在脸上,伸手摸一把睡袋表面,湿乎乎的,有点黏手,想来是河边夜里水汽太重的缘故。这又冷又潮的,虽然离天亮还有约莫一小时,我却再也难以入睡。只好穿上衣服,钻出帐篷,生火烧水。
失温有风险!
“冷”这种感觉,我们都不陌生。身处野外,它就构成一种潜在的危险。简单来说,在寒冷环境中,人体会通过收缩血管,给皮肤表面、肢体末端的血管限流,优先为心、肺、脑这些“核心区”供血供暖。如果热量持续流失,人体核心区的温度也难以维持,就会产生一系列失温症状,从寒颤、意识茫然到心肺功能衰竭,核心区温度降到33℃以下就是致命的。
责任编辑 / 林语尘
版权声明
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,未经授权许可,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、链接、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。
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,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。违反上述声明的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