毛笔
文房四宝之首


文章出自:博物 2015年第12期 作者: 宰予 

标签: 古史传说   

笔是书写不可或缺的道具,它的材质、造型,会直接影响文字的形态。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,用削尖的芦苇杆在泥板上压印文字。古埃及人早期以灯芯草茎为笔,后来又使用削尖的芦苇管,蘸墨在莎草纸上写字。欧洲人发现鹅毛比芦苇管更好用,于是又有了鹅毛笔……而我们的祖先最富创意,将动植物材料结合起来,造出毛笔,从而有了数千年生生不息、瑰丽纷呈的汉字书写史。本期我们就来聊一聊这种传统的经典书写工具。

蒙恬造笔可靠吗?

传说秦朝大将蒙恬,某天打猎时,看见一只受伤的兔子,皮毛在地上拖出了血痕。他脑中灵光一闪,便试着剪下兔毛,插在竹管上,蘸墨写字。然而兔毛有油,不吸墨,并不好用,蒙恬就随手把这个失败的作品扔在门前土石坑里。过了几天,他偶然看见被自己扔掉的毛笔,又捡起来试了试。没想到,坑里碱性的积水去除了兔毛的油脂,使其变得十分吸墨、好写。蒙恬因此被后世人奉为造笔的祖师爷,《千字文》中还用一句“恬笔伦纸”,将他与发明造纸术的东汉蔡伦并提。

“造笔”的蒙恬还有许多名垂青史的功绩。他曾领军北伐匈奴,清扫河套,徙民屯戍,修筑长城,是宁夏地区最早的开发者。上图为宁夏银川的蒙恬雕像。

故事不错,可是太过完整详尽,简直像有狗仔队一直在跟拍蒙恬,就等着他把毛笔造出来似的。所以早在宋代,就有人提出了质疑:“蒙恬造笔,然则古无笔乎?”

根据今天的考古研究,蒙恬确实不是第一个发明毛笔的人。毛笔的起源能追溯到新石器时代,半坡遗址出土的陶器,其图案就有使用毛笔绘画的痕迹。殷商的甲骨文,也有许多是先用颜料写在龟甲牛骨上、再施以刀凿的,一些写而未刻的甲骨字,笔画圆润流畅,正是用毛笔书写的形态。

蒙恬始建的长城大烽火台—陕西榆林镇北台。

甲骨文中也有“笔”这个字,写作“聿” ,其字形就是手拿着毛笔的样子。后来因为笔杆多为竹制,人们给聿字加了竹字头,成为繁体“笔”字。而我们现在所用的简体“笔”字,最早见于魏碑,是当时的俗体字,由“竹”和“毛”组成,直接概括了毛笔的结构:竹子做笔杆,动物毛做笔头。

责任编辑 / 林语尘 

版权声明

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,未经授权许可,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、链接、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。
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,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。违反上述声明的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

要评论?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,您也可以快捷登录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