野果萌典


文章出自:博物 2015年第11期 作者: 彭鹏 天冬 

标签: 自然探奇   

你最喜爱的野果子,是一口咬下汁水满溢呢,还是需要细嚼慢咽,还是要在一嘴渣子里嘬出香味?其实这些都不重要啦!在深秋的山野之间,我要讲讲和野果们相遇的故事,这本身就是一场奇妙的旅程。然后,让我们对着那些果子一起大声说:“秋天的野果萌萌哒!”
泡泡,一团汁水!
别名:山楂叶悬钩子、托盘、婆婆头
学名:Rubus crataegifolius
大小:球形,1.5倍花生米大
特征:多汁多水
分布:东北、华北等地

牛叠肚

“婆婆!婆婆!”

在太行山中几乎分辨不出方向的小路上,前面的向导欢快地呼喊起来。我们走错了一座山头,也早已喝完了随身携带的水。向导终于发现那种叫做“婆婆”的东西——红红的野果,咬一口,满嘴汁水,酸甜宜人!向导把“婆婆”装进草帽里,我们下山的路途中,解渴问题算是有了保障。

太行山的多腺悬钩子

类似的野果,到了大别山区,名字却改为了“泡”。高粱泡、三月泡、老山泡、栽秧泡……这些俗名其实挺容易理解,果子吃进嘴里,就像吃了一团水泡。无论是“婆婆”还是“泡”,它们都是“悬钩子”的笼统俗称,属于蔷薇科悬钩子属。不同的“泡”,就是种类不同的悬钩子。每“一颗”酸甜多汁的果实,其实是由许多小果子聚集而成的。西方有些号称“树莓”或“覆盆子”的水果制品,其实就是以悬钩子果实为原料制作的。

青藏高原的凉山悬钩子

再见“婆婆”是在北京秋日的森林公园里,种类是华北地区最常见的“牛叠肚”,又名“山楂叶悬钩子”。虽是人为栽种,并非当作水果,而是作为土生土长的园林植物。那多汁的果子,我尝了几颗,还是熟悉的味道,不坏。在我的头上,有鸟儿聒噪,它们似乎在抱怨我吃了它们的午饭。

责任编辑 / 王辰 

版权声明

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,未经授权许可,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、链接、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。
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,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。违反上述声明的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

要评论?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,您也可以快捷登录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