深海“鬼怪”
生存在暗黑世界


文章出自:博物 2015年第10期 作者: 何全 

标签: 自然探奇   

在数以万计的生命物种当中,人类熟悉的只是一小部分。由于外表、叫声或行为古怪,很多动植物曾让人们感到惊恐、敬畏,被认为是鬼怪的化身。今天对于陆地上的生命,人们大都已经相当熟悉。然而那些漆黑深海中的物种,却仍显得奇形怪状,仿佛来自另一个星球……
约氏黑角鮟鱇的体长最多不过18厘米,一张大嘴却有“气吞山河”之势。也难怪,它们身体的一多半都被脑袋占据,可以吞下尽可能大的猎物。

海底不够亮,点灯瞪大眼

“海洋鬼怪”的模样让我们惊奇,但在它们栖息的深海,它们应该是很难看到同类尊容的—阳光在海水中迅速衰减,在海面以下200米到1000米的中层深度就变得十分昏暗,1000米以下基本就是一片漆黑了。为了利用稀少的光线,生活在中层海域的一些鱼类如金眼鲷、杜父鱼等,就演化出了硕大的眼睛。跟老鼠、猫头鹰等陆地上的夜行动物类似,它们的视网膜上主要是“杆状细胞”,适合在微弱的光线下看清东西。

半裸银斧鱼是灯笼鱼的一种,大眼睛圆鼓鼓地像探照灯,有聚光作用。它们身体两侧还有发光器,能发出淡蓝色的微光。

比瞪大眼睛更可靠的,或许就是自己发光了。深海动物发出的光,是只有光、没有热的“冷光”,来自体内的化学反应,或者共生微生物的新陈代谢。比如只有几厘米长的灯笼鱼,就在头上、身上长有多个“发光器”,不同的物种和雌雄个体都有各自的信号,便于识别身份、互相联络。

长鳍角鮟鱇的鱼鳍变成触须状,嘴边也伸出许多触须,便于用触觉感知周围。
鮟鱇背鳍的一根棘条演化成“荧光棒”,以吸引猎物自投罗网。

点起灯光照亮黑暗,也会有暴露踪迹的危险—个头更大的捕食者会循光而来。不过强中更有强中手,着名的鱼就用光来钓鱼,专治那些见了光就想上去啃一口的家伙。鱼背鳍的第一根棘刺演化成了软质的“钓竿”,末端的“钓饵”是长有发光微生物的肉球或皮膜。在已知的深海鱼类和乌贼中,超过一半的种类具备发光能力。

如果深度继续往下,到了水深超过1000米的黑暗世界,视觉就没有多大意义了。因此栖息在1000米以下深度的鱼类,大多放弃了用眼睛看世界,完全依赖触须、侧线等器官来感知周围。人类看来怪模怪样的触须,对它们来说却像是盲人的导盲杖。

责任编辑 / 董子凡 

版权声明

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,未经授权许可,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、链接、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。
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,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。违反上述声明的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

要评论?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,您也可以快捷登录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