六国文字
论“书同文”的重要性
标签: 文化文明

“节”是古代官方的通关凭证,使用时,双方各持一半,拼合验证无误才可放行。战国文物“鄂君启节”,包括舟节(左)和车节(右),状如竹片,每五片可以合成一个圆筒。为防止盗版,节的制作工艺较复杂,鄂君启节为青铜所铸,表面有楚国文字的错金铭文。它是楚怀王颁发给鄂君启(封地在今湖北鄂城)的水陆货运免税通行证。
战国版“你画我猜”
动画片《秦时明月之夜尽天明》中,少羽一见幻音宝盒,就惊奇道:“这盒子上居然是楚国的文字!”—战国时,华夏大地林立着许多各自为政的诸侯国,文字也各行其是。

帆船?鞭炮?粽子?竹笋?其实它们全都是“马”字,依次为燕、齐、赵、魏、韩、楚、秦七国的文字。
赵魏韩三国因为亲戚关系(都由春秋时期的晋国分化而来),文字还比较相似,其他几个真是谁也不认识谁,哪能看出是同一个字!就像风靡网络的小游戏“你画我猜”:十个人画同一道题目,就有十种样子,可难坏了负责“猜”的后世学者们。
周朝的官方文字是“大篆”,青铜器上的金文,就是大篆的一种。大篆复杂精美,本是贵族专利,自西周开国以来,一直被用在器物、典册上,作为“正体字”。但后来社会动荡,贵族衰落,文字流入民间,悄然发生着演变。民众文化水平不一,并非人人都会写大篆,所以到了东周,民间已有许多种随意简化、与“原版”相去甚远的写法,是为“俗体字”。
与此同时,随着周朝王权式微,诸侯崛起,各诸侯国的文字在简化过程中,也出现了显着差异,并逐渐自成体系。唯有在西周故地上立国的秦,还用着较规范的大篆。
责任编辑 / 林语尘
版权声明
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,未经授权许可,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、链接、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。
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,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。违反上述声明的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