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丝燕
吐涎为巢,端上宴席
标签: 博物广知

《海错图》是清朝康熙年间,由画家聂璜绘制的一组图谱。聂璜用生动的图片和文字记录了他在中国沿海亲眼所见、亲耳所闻的各种生物。时代所限,书中记述时有夸张,但妙趣横生,深受清朝历代皇帝喜爱。现分藏于北京故宫和台北故宫。
“滋补圣品”曾经无闻
康熙年间的一天,聂璜写到了《海错图》中“燕窝”这一节,他想查查燕窝的药效,但竟然翻遍各种医书都找不到,今天听起来,这难以置信,燕窝难道不是历史悠久的补品吗?
事实上,在中国,燕窝作为“滋补圣品”的历史并不长。自古以来,它只是海外的猎奇食品,史书少有记载。明朝才开始大量进口,但也只是作为一种食物。直到清中后期,它的药效才越说越神。
到了《海错图》成书的前4年,一本叫《本草备要》的书才首次记载了燕窝的药效。但聂璜没有看到这本新书,难怪他说燕窝“本草诸书不载”了。甚至在当时的高档食物中,燕窝都不够着名。因为聂璜写道:“燕窝佳品,不列八珍”。“八珍”指八种名贵食材,历代版本不同,从周代到清早期的“八珍”里都没燕窝,直到清中晚期的版本里才出现。

燕窝来自南洋,所以被归类为“海错”。烹饪燕窝一般使用冰糖。
银鱼?螺筋? 似是而非
康熙年间的人对燕窝了解甚少。也难怪,这东西由丝丝缕缕的半透明物体连缀而成,像一个半圆形的小白碗,和常见的泥巴燕窝差得太远了。当时一个普遍的说法是,这是一种海燕叼来海中的小白鱼做成的巢。但聂璜亲手将燕窝解剖,观察里面的白丝,发现并不是鱼。因为鱼一出生就有两个明显的眼睛,但燕窝中找不到眼睛的痕迹。
责任编辑 / 张辰亮
版权声明
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,未经授权许可,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、链接、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。
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,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。违反上述声明的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