贝壳上的微生态
从贫瘠荒原到生命乐土


贝壳上经常会附生很多小生物。
海洋中,有一批生物被称为“附着生物”, 包括细菌、硅藻、大型藻类以及各种无脊椎动物。它们会附着在礁石、海堤等地方生活,贝壳、螺壳也是它们喜欢的生长地。
附着生物最喜欢附在外壳灰暗粗糙、行动缓慢的贝螺上,比如扇贝、牡蛎、鲍鱼、珍珠贝等。而外壳鲜艳的海螺几乎没有动植物附生。据推测,是因为附着生物不太喜欢鲜明的颜色。我们常吃的文蛤、蛏子等贝类,由于平时是埋在泥沙里的,所以也不会有生物附着。
那么,一枚贝壳是如何从光光溜溜,到覆盖了各种生物呢?
假设有一枚完全干净的活扇贝,被投入海里,那么几分钟内,壳的表面就会自动吸附上一层20纳米厚的有机物膜,然后,细菌们会在这层膜上安营扎寨,几天后,就变成了更厚的(1000微米)黏液膜。它能为其他生物提供立足点和营养,贝壳不再是贫瘠的荒原,而覆盖了一层肥沃的“土壤”。于是,微型的硅藻、原生动物相继聚集在表面,使黏液膜更加肥沃。
责任编辑 / 张辰亮
版权声明
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,未经授权许可,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、链接、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。
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,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。违反上述声明的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