黄檗
色黄作染料 味苦入药方


文章出自:博物 2015年第08期 作者: 张瑜 王辰 

标签: 草木庄园   

黄檗,古名蘖,又名黄柏、黄波椤,产于我国东北、华北,以及华中、西北部分省区,生于山间林中、山谷河岸。黄檗为乔木,高常十余米,树皮外部灰色,内部鲜黄色;羽状复叶,小叶5~13枚;花小,黄绿色,聚集为圆锥状聚伞花序;果实球形,成熟时蓝黑色。黄檗树皮入药,具清热解毒泻火之效;木材可制家具、软木塞;植株也可栽种用作遮阴、观赏。

食蘖不解离恨苦

终于考中进士的白居易,满怀心事地回到了家中。十年之前,未至弱冠之年的白居易,因父亲上任举家迁至符离(位于今安徽宿州),自此邻家女孩湘灵便一直伴随左右。湘灵既知诗书,又通音律,长久往来,令白居易为之倾心。此番回家,白居易向母亲正式提出迎娶湘灵。然而白母却因两家门户不同坚决地反对。

白居易百般劝说无效,便将自己关在书斋里头,既不出门,亦不饮食。白家人只得暗请湘灵前来,隔着房门劝解。湘灵劝白居易稍进水米,却听得白居易幽幽言道,只取蘖木树皮与青梅来吃便好。湘灵叩问这两样物件所指为何,白居易便轻声吟起了长诗:“食蘖不易食梅难,蘖能苦兮梅能酸。未如生别之为难,苦在心兮酸在肝……”蘖树皮味苦,只合入药,青梅之味,则甚是酸楚。白居易以此二者,比喻此刻心境。这首长诗名为《生离别》,末尾几句,可谓白居易心中淌血的悲叹:“生离别,生离别,忧从中来无断绝。忧极心劳血气衰,未年三十生白发。”——彼时白居易二十九岁,头上已生出不少白发。民间流传着他与湘灵的悲恋故事,称那一头白发,便是因相思与绝望而生出的。后来白居易当然没有啃食蘖木树皮,也终未能与湘灵成亲,只有那份悲苦,在他心中绵延了数十年,融入了多首诗作之中。

仙木淋漓染黄衫

白居易用来比喻苦楚的蘖木,古时亦写作檗,如今中文正式名则叫做黄檗。蘖、檗皆读作擘(bò),名字虽自汉朝《说文解字》即有,但取名意义未详,至今也没有明确的说法。因字意不明,书写繁琐,古时也常用“黄柏”作为黄檗的别名。如今民间则更具想像力,干脆将黄檗俗称为“黄波椤”。

黄檗的树皮入药,具清热解毒泻火之效,味道甚苦,近乎妇孺皆知,故而以黄檗来比喻心中的苦悲,自南北朝就开始流行。南朝刘宋的诗人鲍照,所作的《拟行路难》组诗,可谓黄檗诉苦的始作俑者—“锉蘖染黄丝,黄丝历乱不可治”。鲍照偶见民间弃妇,锉黄檗之皮染衣衫,用以糊口度日。其夫喜新厌旧,妇人决意离去自谋生路,生活困苦味如檗皮,却远远不及她心中之悲苦。

责任编辑 / 王辰 

版权声明

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,未经授权许可,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、链接、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。
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,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。违反上述声明的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

要评论?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,您也可以快捷登录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