糯米灰浆
古代中国的“有机水泥”
文章出自:博物 2015年第07期
标签: 文化文明

从黄泥浆到糯米浆
提起中国古代建筑,或许你会想到复杂精巧的木结构、久经考验的秦砖汉瓦,以及低调而顽强的夯土墙。其实,除了少数巧夺天工的神作,绝大部分建筑还需要另一样东西——黏合剂。有了它的加入,各种建材才能紧密结合为一个整体,组成一座坚固的建筑。
考古发现表明,我国商代以前使用的建筑黏合剂,主要是拌上草的黄泥浆,从周代开始逐渐被石灰取代。到公元5世纪的南北朝,又开始流行由石灰、黏土和沙子组成的“三合土”。这三样东西按一定比例加水混合,就会互相黏合在一起,干燥后坚固异常。三合土既可当黏合剂用,又能夯实用来直接修筑城墙、陵墓等工程,其配方在千余年间几经改良,直到20世纪仍在使用。
然而作为黏合剂的三合土,颗粒还是比较粗糙,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黏合强度。相比之下,古罗马人利用当地丰富的火山灰,用它跟石灰、沙子加水混合,制成了更加坚固的混凝土。不过古代中国人也有一个秘密武器:糯米。
糯米是糯稻的籽粒,早在先秦时期便已是中国南方的重要粮食,北方称为“江米”。与普通稻米不同,糯米煮熟后会变成黏糊糊的一团,再脱水干燥后又变得硬邦邦。或许有人正是从中得到了灵感,将糯米引入了建筑业。
责任编辑 / 董子凡
版权声明
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,未经授权许可,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、链接、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。
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,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。违反上述声明的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