鳄鱼
身披火焰的龙种
标签: 动物世界

被妖魔化的鳄鱼
中国是鳄鱼的故乡之一,古人早就对它有记载。但到了清代,由于栖息地减少、气候变冷,鳄鱼的种类和数量大大减少,很少有人见到了。《海错图》的作者聂璜也是久闻鳄鱼大名,未见鳄鱼真身。虽说他久居的长江中下游有扬子鳄出没,但扬子鳄深居简出,聂璜并未亲眼见过。而且古代把扬子鳄叫“鼍”(音“驼”),另一种更大、更凶猛的鳄鱼才被称为“鳄”——古人将鼍与鳄视为两种不同的动物。
聂璜对“鳄”十分好奇,查阅资料后,发现古书中的鳄是这样的形象:长得像蜥蜴,但比蜥蜴大。会潜水,但吞人后就浮出水面。广东潮州有一条“鳄溪”,鹿走在溪边,群鳄大吼,把鹿吓得落水,鳄即吞之。鳄尾上还有胶,尾巴一扫,水边的人就被粘住,落入水中……
这些传说有很多不靠谱的成分,聂璜也不敢轻信。直到某年春天,他遇到了一位叫俞伯谨的福建人。此人曾在安南国(今越南北部)亲眼见过鳄鱼,聂璜赶紧让他细细讲来,于是,俞伯谨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。

扬子鳄又称“鼍”(音“驼”),一般只有一米多长,很少伤人。中国古人把它列为与鳄不同的另一种动物。

龙的艺术形象常带火焰,占城国进贡的鳄鱼可能是被人按龙的形象画上火焰纹的。
远赴安南,得见异兽
俞伯谨说到:“康熙三十年,我表哥去安南做生意,我随同前往。正赶上安南国王给他父亲过生日,命各地进贡异兽。我们便去围观。有人进贡了犀牛,有人送来长尾猴,还有人进贡刚出生的小老虎13头。
责任编辑 / 张辰亮
版权声明
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,未经授权许可,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、链接、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。
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,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。违反上述声明的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