居延
诗中的边塞

循着额济纳河向北,便进入内蒙古高原上广袤的大漠戈壁,如今这里是北方沙尘暴的源头,但曾几何时,它却是白草连天的绿洲—汉代建起了对垒匈奴的要塞,唐代承载了无数诗人的边塞豪情。
“居延”是个古老的地名。相传额济纳河下游一带,是《山海经》中“居繇国”的所在地,春秋时代,西戎部族的一支栖居于此,中原人便以“居繇”的同音,称其为“朐衍戎”。待到秦汉,此地又被匈奴控制,又音译其为“居延”,并沿用至今。
至于居延的范围,大抵涵盖了额济纳河流域,以及由它汇成的居延海一带。而在“军事地理”中,居延则专指额济纳河的尽头——居延海一带。

汉塞与汉简·苏李泣别图
在霍去病重创匈奴后,汉朝在居延广修要塞壁垒,形成了一套沿额济纳河两岸的完整防御体系“遮虏障”,其中的“甲渠塞”就是当年镇守此地的居延都尉的官衙,如今只残存下被风化的石柱和夯土堆(图1)。
在霍去病重创匈奴后,汉朝在居延广修要塞壁垒,形成了一套沿额济纳河两岸的完整防御体系“遮虏障”,其中的“甲渠塞”就是当年镇守此地的居延都尉的官衙,如今只残存下被风化的石柱和夯土堆(图1)。

上面详细记录了当时汉军在此屯田布防的信息。后来,名将李陵在居延战败投降,明代画家陈洪绶所绘的《苏李泣别图》(图2),就是描绘了他投降后被派去送别苏武时的场景。

在“甲渠塞”中,出土了闻名考古界的“居延汉简”(图3)。
居延塞
河西走廊的“遮虏障”
径万里兮度沙漠,为君将兮奋匈奴。
路穷绝兮矢刃摧,士众灭兮名已。
责任编辑 / 郭亦城
版权声明
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,未经授权许可,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、链接、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。
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,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。违反上述声明的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