斗草
天然玩具的千年之战
标签: 草木庄园

正统斗草,美人代言
种类/包括车前、平车前、大车前等
流行地区/江南地区、长江中下游
流行年代/自古至今,现在仍在玩
常见度/极其常见,不需加工
适合季节/春季、初夏


流行地区/华北
流行年代/20世纪70~90年代
常见度/较常见,加工后效果更好,加工方法各异
适合季节/秋末
揪了草叶树枝来,互相拉扯,比拼胜负,看来都是小打小闹了。若是大人物斗起草来,没准连整个国家也要输进去。早在先秦时,《诗经》之中就有关于斗草的歌谣,彼时的“斗草代言人”,首推吴王夫差和美女西施。相传他们两人在吴宫中斗草嬉戏,致使夫差玩物丧志,不理国事,终于被勾践所败。那时斗草所用的植物,也就是最正统的斗草,是车前草纤细的花序。
车前草春日萌发,叶片贴地生长,细长的花序则直挺挺地伸向天空,于春风中摇曳。将细长的花序揪下,双手分别捏住花序两端,对战二人的花序彼此相互交叉,同时用力拉扯,扯断对方手中的花序,即算作获胜。——这是“斗草”最初的玩法,车前草也就成了诸多“可斗之草”的代表。如今的江南之地,春日斗车前草的玩法,依然在民间流传。

先秦时的“斗草”最初只是简单的游戏,用植物枝茎互相比拼,分出胜负。然而后来的文人觉得这样太过粗鄙,于是渐渐将斗草发展为了风雅的游园竞赛。自唐宋以降,文人墨客斗草,换过几个版本:首先是比谁认识的植物更多,外出春游,随口就能说得出花草树木的名字,即可获胜,受人尊敬;后来演变成不但要说出名字,还要讲得出名字由来、历史掌故;再后来,则演变成以这些植物为题,吟诗作对,将斗草变成了诗文盛会。于是,早期用植物互相拉扯分胜负的斗草,被称为“武斗”,而文人之间比拼知识、文采的斗草,则叫“文斗”。

深秋时节,落叶遍地,尚未来得及被环卫工人扫走的树叶堆中,总会有几个小男孩低头寻觅,从诸多落叶之中挑选出几枚,攥在手里头。他们是在找最适合自己的强力“武器”,为了金秋时节随时可能爆发的“战斗”。
“和我‘拔根儿’吧!”这个季节里,男孩子们相见,喜欢以“拔根儿”见高低。所使用的“道具”,就是之前挑选出来的落叶。将叶片揪去,只留下韧性强劲的叶柄,比拼的方法,和自古流传下来的“斗草”几乎完全相同:叶柄互相交叉,一同拉扯,断者为负。不同之处在于,叶柄有时极其坚韧,两人为了用力拉扯,往往憋红了脸,却还是旗鼓相当。至于所选用的叶柄,懂行的孩子们,都会选取加拿大杨。
责任编辑 / 王辰
版权声明
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,未经授权许可,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、链接、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。
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,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。违反上述声明的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