山岩里的 远古海洋


文章出自:博物 2015年第03期 作者: 于翀涵 杨帅斌 

标签: 自然探奇   

登上云南澄江帽天山,满目尽是灰黄土壤,一片荒凉。可在地质工作者眼里,这里藏着一片大海。这儿是世界着名的化石产地,埋藏着亿万年前无数的海洋生物遗迹。我来到这里,聆听石头讲述它的故事……

一堂课引发的冲动

“哪位同学知道,大多数动物的祖先都是什么时候出现的?”古生物课上,老师问道。“寒武纪!”这当然难不住我们古生物专业的学生。人们在寒武纪(距今约5.3亿年前)之前的地层中几乎找不到动物化石,但在寒武纪地层中,却发现了超级丰富的动物遗迹,现代的所有物种,几乎都能从这里找到祖先。这些生命似乎是突然凭空出现的,令科学家百思不得其解。人们将其命名为“寒武纪生命大爆发”。

老师点了点头,接着讲“大爆发”中的奇异动物,我的脑子很配合地开始浮现出寒武纪时的一片海洋:一只刚刚脱完壳的三叶虫,好奇地打量周围的世界;纳罗虫把头埋在海底寻找食物;悠闲的蠕虫走走停停;远处游来一只小鱼模样的家伙……呀!不好,凶猛的奇虾冲过来了,已经张开它那硕大而多刺的前肢,快跑!

“寒武纪海洋里的生物,后来变成了化石,如今在云南的澄江被人发现。那儿是古生物研究者的圣地。”老师的话将我拉回现实,有种立刻去澄江的冲动!终于这年暑假,一位学姐告诉我,她正在澄江进行化石发掘工作,需要助手。于是我刚刚结束最后一门考试,就立刻买上飞机票,前往那魂牵梦绕的圣地。

布满泥岩碎块的山坡,是我们的化石采集点。
师姐正在采集化石,黄色的土是富含化石的泥岩风化的产物。泥岩属于沉积岩,组成它的颗粒直径小于0.004毫米,正是因为颗粒细小,才能够完整地保存化石。
劈化石用的锤子,一头扁平,利于顺着层理劈开石头。泥岩很软,容易碎成土渣。劈完几块,裤腿上已经满是土。

土掉渣的学姐,

香掉牙的米线

下飞机转长途汽车,终于到了一个偏僻的乡下车站,一边等学姐接我,一边憧憬着马上就要开始的奇妙经历:我先得左手来个罗盘,右手握把地质锤,背着地质包,再摆一个炫酷的大pose……突然,一个头戴草帽,满身尘土的“村姑”出现在我的面前,被晒得黝黑的脸上,一排白牙分外显眼—没错,这就是学姐。“挖化石和搬砖差不多,浑身是土不说,还没遮没挡的,一会儿被晒,一会儿被淋,过两天你没准比我还寒碜呢!”学姐一下将我五彩的梦刷成黑白。

责任编辑 / 张辰亮 

版权声明

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,未经授权许可,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、链接、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。
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,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。违反上述声明的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

要评论?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,您也可以快捷登录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