梳子
代替手,理顺头
标签: 生活百科




骨梳、玉梳 长齿易断
在梳妆台上或洗脸池边,肯定会有一把梳子。这种小工具,人类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开始使用—迄今为止,人们发现的最古老梳子,出土于欧洲6000多年前的一处墓穴。
而在中国,相传梳子是由炎帝发明,也就是古籍中“赫胥造梳”的故事。赫胥便是炎帝,他把树皮镂刻出五个齿,来模仿人的五根手指梳理头发。但这个传说毕竟难有物证,而如今发现的最早期梳子,都是用兽骨和兽牙制作的。当时的梳子跟现代版差异很大,体型纤瘦类似叉子。用它梳理不够柔顺的头发,不用力很难梳开,可用力太猛又容易折断梳齿,于是在商周时期,人们又改用坚硬的玉石来做梳子,并且为了好使劲,有些还在“梳背”上镂琢出三个并排的圆孔,可以让手指穿过。
梳与篦 可梳可插可清洁
在先秦以前,玉梳对于寻常百姓来说都是稀罕物,只有身份显赫的人才用得起,普通百姓大都用木梳。但由于木头在雕镂梳齿时易折断,成品率不高,于是人们想出先打磨好梳齿,再把它粘黏到梳背上的方法,制成“分体式梳子”,后来的梳子几乎都是这样制造的。
而从实用角度出发,人们也觉得瘦长的梳子太不好用,于是将它变成了马蹄形或半月形,功能上也有了分化:一种是用来梳顺头发的,仍称之为“梳”;另一种梳齿变得极为细密,可以刮除发丝之间的污垢和头屑,主要起清理作用,称之为“篦”。只不过,篦子要在头发梳理顺之后才能使用,否则很容易折断梳齿。
责任编辑 / 郭亦城
版权声明
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,未经授权许可,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、链接、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。
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,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。违反上述声明的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