粪的智慧


文章出自:博物 2015年第02期 作者: 舒泥 

标签: 地球村公民   

粪便总是让远离土地的人产生不好的联想,但牧民却会把它当宝贝。初次见识草原生活的人,看到牧民捡拾牛羊粪,往往会问:“臭不臭?”而牧民都会说:“牛羊粪是香的。”牲畜粪便被牧民当成燃料、建材,甚至储备饲料。对它的利用,其实是游牧生活中一种高明的智慧。
晨光中,勤劳的蒙古族女主人开始为全家做早饭,蒙古包的烟筒冒出灰蓝色的牛粪烟,这是牧民生活中最温馨的场景。

走进草原,爱上牛粪

有个姑娘从农区嫁到牧区,丈母娘问女婿:“牛粪臭不臭?脏不脏?”女婿回答:“不臭,干净的。”丈母娘不解:“再干净也是屎呀?”然而新娘在草原上生活了几天,对牛粪的所有成见就都消除了,甚至迅速爱上了牛粪,会跟牧民一样,看到地上的干牛粪就想捡起来。

在许多草原牧区,树木都是稀少宝贵的,人们极少用木柴烧火。干草要用来养育牛羊,更不能糟蹋(而且也不禁烧)。然而烹饪、取暖都得生火,于是烧什么就是个重要的问题了。

最现成、最好用的燃料,就是干牛粪。它烧起来火不大不小,非常适合煮手把肉、加工奶豆腐。烧牛粪的烟是灰蓝色,还有一点草香味,蒙古语中这种烟甚至专门有个名字。腾格尔的歌曲《蒙古人》中,“洁白的毡房,炊烟升起”,在蒙古语原文中就是“牛粪烟升起”。

各大牧区或多或少都会用牛粪(或牦牛粪)当燃料,晾晒方式也各不相同。
比如许多藏族牧民会将粪饼拍在房屋外墙上晾晒(图2),而塔吉克牧区则是直接摊在草地上,晒干了再码成垛子(图1)。

牛粪分干湿

10年前的夏天,我第一次到呼伦贝尔草原,认识到牛粪是燃料以后,就对它少了防范之心,结果一脚踩中一坨新鲜的牛粪。它又稀又黏,害得我在带露水的青草上擦了半天鞋。然后我才知道,牛粪的干湿跟季节有关系:冬天牛粪密度大,本身就是半干的,拉出来很快就能捡拾,也更耐烧;而夏天的牛粪含水多,稀得拾不起来,要晾几天再捡,晒干了还容易散成渣,不好烧。

责任编辑 / 林语尘 

版权声明

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,未经授权许可,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、链接、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。
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,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。违反上述声明的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

要评论?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,您也可以快捷登录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