铜雀台
舞榭歌台,战时壁垒
标签: 文化文明

从明后而嬉游兮,登层台以娱情。见太府之广开兮,观圣德之所营。建高门之嵯峨兮,浮双阙乎太清。立中天之华观兮,连飞阁乎西城。临漳水之长流兮,望园果之滋荣。仰春风之和穆兮,听百鸟之悲鸣。天云垣其既立兮,家愿得而获逞。扬仁化于宇内兮,尽肃恭于上京。惟桓文之为盛兮,岂足方乎圣明!休矣美矣!惠泽远扬。翼佐我皇家兮,宁彼四方。同天地之规量兮,齐日月之晖光。永贵尊而无极兮,等年寿于东王。
——东汉·曹植《铜雀台赋》

铜雀台除了上演歌舞“文戏”还有“武戏”,曹操常也把这里当成演武厅(图2)。铜雀台如今只残存部分台基,后人在基座上修建了祠庙另作它用(图3),而殿宇上的兽首拱脚(图1),则被保存于邺城博物馆中。


美台与美赋
公元204年,曹操在彻底消灭袁绍家族后,将自己的根据地从许昌迁到了邺城,并对它大肆改版扩建。“邺”是古山东(太行山以东的平原地带)的中心区,西靠群山,北邻漳河,兵书上曾有“不得山东邺,不足以息天下之兵”的说法。在兴建的新城之中,曹操将它划分出有各自功能的区域:南城是市集,北城是曹氏贵戚的府宅,西北边则是花园雅苑。而在这座园林中,他又依托城墙墙基,建起一座在当时可谓工程浩大的舞榭歌台,因顶上铸有一只大铜雀得名“铜雀台”。
曹丞相的铜雀台按照当时的建筑级别,估计得算“史诗级”,据文献记载:(其)台高十余丈,有屋一百二十间,连接榱栋,侵彻云汉—正如其子曹丕在《登台赋序》中所描述的“飞阁崛其特起,层楼俨以承天”。铜雀台不仅规模宏大,工程也堪称精细,殿中的梁柱皆用铅丹混以胡桃油涂刷,“遇火不渗,淋雨即干”,宫顶瓦砾则是用密度极高的澄泥烧制,“久储水而不透”。这也难怪曹操会在它刚落成时,就不顾天寒地冻前去赏玩。
曹氏父子的文学底蕴都很“彪悍”,所以怎会放过这个显摆的机会,当然,也有一说是曹操命他两个儿子必须各作一首词赋。总之,曹丕的《登台赋序》赢得满堂叫好,算是开了个好头,而曹植的《铜雀台赋》更是成为传世经典。不过,如今流传的《铜雀台赋》则有3个版本,一个是前面这首出自正史《三国志》的版本,另一个则是民间版。两者相较,后者中多出了“连二桥于东西兮,若长空之虾蝾”等句,然而也正是基于此,才有了第三个不靠谱的版本—《三国演义》中,诸葛亮智激周瑜所吟诵的那篇,他将“连二桥于东西兮,若长空之虾蝾”改成了“揽二乔于东南兮,乐朝夕之与共”,让周瑜误以为曹操要夺他与孙策的妻子大乔、小乔,然后金屋藏娇。
三台并立,
丞相的“安全屋”
铜雀台建成后不久,曹操又在它的两侧,修建了另两座高台“金虎台”和“冰井台”。据史料记载,金虎台高八丈,有宫室百余间;冰井台高六丈,有宫室140间,并还有3间专门用来储藏冰块的冰窖。它俩与铜雀台相距各60步,按照现在的计量单位,大概有80多米,以栈道相连通,既独立又可相呼应——合称“邺中三台”。
责任编辑 / 郭亦城
版权声明
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,未经授权许可,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、链接、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。
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,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。违反上述声明的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