石膏
创造美丽的魔法师
标签: 石头记

天然石膏,不是粉末
我们熟悉的石膏是白色粉末,一加水就变成黏糊糊的膏状物,但这其实并不是它们的天然形态。地层中的石膏,通常是白色或无色透明的晶体,或者因含杂质而呈现浅红、浅灰、浅黄等多种颜色。石膏晶体可以是块状、板状、柱状或纤维状,有时还会形成漂亮的晶簇。如果地质条件适合,石膏晶体可以长得非常巨大,比如墨西哥北部“水晶洞”中的石膏晶体柱,长达10多米,是已知最大的天然矿物晶体之一。
漂亮的石膏晶体看起来冷冰冰、硬邦邦,但用手一摸就会感到略带滑腻、温热,这是因为它的导热性比较弱,硬度也非常低。摸它的时候最好小心点—石膏是最软的矿物之一,摩氏硬度为2,只比石墨、滑石高一些,用手指甲就能刻出印子,也很容易碎裂。石膏的“软”是因为其晶体结构松散,因此人们干脆就把开采出来的石膏磨成粉末,以便加工或使用。
石膏的主要成分是硫酸钙,在天然矿物中算是易溶于水的,形成过程也大都与水有关。石膏矿在世界各地分布广泛,这些地方在远古时期,往往是干旱的内陆湖泊或封闭海湾。含有硫酸钙等矿物质的水不断汇入其中,又大量蒸发,使水中的矿物质逐渐析出、沉淀,绝大部分石膏就是这么富集而成的。在一些硫化矿床附近,还会有硫化物和周围的碳酸盐反应,形成石膏。

失水吸水,三种变身
刚沉积出来的石膏又称“生石膏”,化学名称是二水硫酸钙,每个硫酸钙分子含有两个“结晶水”分子。如果受热脱水,它还会“变身”成另两种形态—每两个硫酸钙分子结合一个结晶水的“熟石膏”,或是完全不含结晶水的“硬石膏”。熟石膏、硬石膏遇水受潮,又会迅速吸水放热,变成生石膏。由于地下水含量不同,各地石膏矿出产的有生石膏,也有硬石膏,或者兼而有之,水温较高时也可能生成熟石膏。
责任编辑 / 董子凡
版权声明
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,未经授权许可,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、链接、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。
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,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。违反上述声明的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