诚惶诚恐落果香


文章出自:博物 2015年第01期 作者: 王辰 

标签: 草木庄园   

栗,民间俗称栗子,有板栗、茅栗、锥栗等种类,栗为统称,以板栗为正。板栗产于我国大部分省区,生于平地或山坡。板栗为乔木,高可达20米,叶片长圆形,边缘具齿和刺状芒尖;花分雌雄,雄花小而聚集呈穗状,雌花藏于壳斗内;壳斗多刺,成熟时开裂,坚果露出。板栗种子可食,木质坚硬耐湿,为优质木材。

妇人执栗遵礼数

鲁庄公终于要迎娶齐国公族之女了!春秋年间,齐鲁两国为邻,眼见着齐桓公一家独大,成就霸业,能攀上这门亲事,本可保鲁国一方平安,但守正持国的臣子们却暗自担忧。——原来尚未迎娶之前,鲁庄公早已去齐国“探望”过齐女,这于礼数大相违背。待到齐女至鲁国完婚,鲁庄公宠幸有加,下令宗族重臣前来拜谒,所持礼物,无论男女,一律要拿玉帛。鲁国大夫御孙,颇有贤名,听闻庄公此令,感极而悲。

亲友问悲从何来,御孙答道:“面见尊长,手持礼物必有男女身份之别。若为男子,诸侯执玉,太子执帛,公卿执羔,大夫执雁,庶人执鹜,工商执鸡。若为妇人,则执栗枣之类。此乃祖宗之法,违则生乱。”如今拜见夫人,所拿的礼物非但不分身份,连男女也不区分了,也难怪御孙哀叹:“女子执栗,取‘恂栗’之意。恂栗者,诚惶诚恐也,谨遵妇道。今妇人执玉帛,知富贵而不知妇道,祸乱必由夫人而起。”此后果然这位夫人与鲁庄公之弟通奸,为立嗣夺权,两人合谋害死了两任鲁君。最终齐桓公出兵平定了鲁国内乱,因夫人邪淫误国,赐其一死,谥号“哀姜”。

图1
作为果树栽种的板栗树常不甚高,枝杈略向四周伸展(图4),夏季开花,雄花序穗状(图3),散发出略臭的特殊气味。板栗果实未熟时包裹在绿色多刺的壳斗中(图1),通常1个壳斗内有1~3枚果实。果实成熟时壳斗渐变为黄褐色,干燥后4瓣开裂(图2)。
图2
图3
图4

大蒺藜裹软槟榔

之所以古人用栗子来指代诚惶诚恐,要归结至“战栗”一词。依五行生克理论,西方属金,金克木,因此乃有“木至西方战抖”之说。古人以为,树木无论种类,植于西方都会战抖不已,仓皇恐惧。但栗子树却又不同:当栗子果实成熟时,果壳初裂,悬于枝头,将坠未坠,无论生于何方,都作战抖之状,无风自颤,仿佛始终处于西方的树木,于是取西木二字拼作“栗”。战抖又称战栗,亦由此而来。因栗子果实战抖,知惶恐,懂敬畏,古人常将枣和栗子并称为“枣栗”,看作诸般果子之中最懂礼数的种类(枣取“早敬”之意)。非但诸侯君王喜爱在园中多植栗树,连天子落难逃命于荒野时,也是要专门找栗子或枣摘来充饥才好。

如今常见的糖炒栗子,炒制的是栗子的坚果,剥开果壳,可食部分是种子。但其实生于枝头的栗子,在褐色坚果之外,还包有多刺的“壳斗”。北宋诗画名家文同有诗句曰“苍蓬蒺藜大,紫壳槟榔软”,将栗子的“壳斗”比作多刺的蒺藜,坚果的外壳颜色则与槟榔相似。为避利刺,古人取栗并不采摘,而是待阴历八九月栗子熟时,多刺的“壳斗”自行开裂,果实掉落满地,只需捡拾即可。然而坚果落地易腐烂或生虫,今人大多不避利刺,将未裂或微裂的“壳斗”采下,在日光下曝晒至完全开裂。

食之强健 涂之养颜

栗子吃起来,初入口微有咸味,咀嚼之后转为浅淡的甘甜,加之富含淀粉,可代粮食充饥,故而自古栗树就被当作重要果树栽种。古时医家认为,食栗的妙处在于可补气强健,尤其有益于腰腿。北宋苏辙有诗赞栗子道:“老去自添腰脚病,山翁服栗旧传方。客来为说晨兴晚,三咽徐收白玉浆。”生吃细嚼,功效方才彰显。由此之故,两宋时民间才有传说称,久坐栗子树下也可治疗腿脚顽疾,将栗树当作神仙灵树。然而李时珍称,栗子虽好,但生吃难于消化,熟食则易导致肠胃胀气,所以一次不宜多吃,至多二三十枚足矣。

剥去栗子的坚硬果皮,在可食用的种子之外,另有一层近乎膜质的种皮,外被茸毛。这层种皮古时称作栗荴(音“肤”),捣烂后混入蜂蜜之中膜涂于脸上,颇具除皱纹之效。此配方始自唐朝本草学家苏恭,直至如今,仍有人遵从古法,边吃栗子,边制作面膜美容,一举两得。

责任编辑 / 王辰 

版权声明

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,未经授权许可,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、链接、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。
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,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。违反上述声明的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

要评论?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,您也可以快捷登录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