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禄山
通天谐星,乱国枭雄


文章出自:博物 2014年第12期 作者: 赫连镜繇 

标签: 古史传说   

现今原址重建的骊山华清宫
拜火教:﹃明教﹄的前身
“拜火教”有点陌生,但若说起“明教”,不少人都耳熟能详︱它在小说《倚天屠龙记》里出现,又被各种网络游戏演绎,脍炙人口、经久不衰。这些作品中,明教总与“圣火”一词密切相关,这就是因为明教脱胎于“拜火教”。拜火教信奉造火的光明神,会在祭坛上供奉圣火,它是古波斯帝国的国教,也曾是中东最有影响力的宗教。唐初,拜火教流行于突厥人中,安禄山之母就是拜火教女祭司。

唐朝天宝初年,太平盛世里寻常的一天,长安城南、骊山高处的华清宫里,传出阵阵欢声笑语。一个身着胡服的大胖子,如陀螺般在绣毯上旋转起舞,越转越快,打拍子的宫女跟不上节奏,乱成一团,将观舞的唐玄宗和杨贵妃逗得开怀大笑。

风云变幻,数十年后,晚唐诗人杜牧经过门庭冷落的华清宫,遥想昔年景象,写诗道:“云中乱拍禄山舞,风过重峦下笑声。”这不是歌颂,而是叹息。因为正是当年那卖萌逗趣的胖舞者安禄山,在天宝末年掀起轩然大波,毁了玄宗盛世,毁了李杨爱情,甚至几乎毁了大唐江山。

小混混的崛起

公元703年,突厥部落的一名拜火教女巫生了个孩子。由于不知父亲是谁,这孩子没有姓氏,母亲用拜火教神灵的名字,给他取名“轧荦山”(音“闸落山”)。

幼年轧荦山随母亲生活在突厥继父家中。继父姓安,后来家道中落,轧荦山离开突厥,投靠在山西做唐朝地方官的安氏族人,改名“安禄山”。

责任编辑 / 林语尘 

版权声明

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,未经授权许可,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、链接、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。
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,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。违反上述声明的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

要评论?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,您也可以快捷登录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