翠鸟
蓝宝石通杀四方
标签:


心急吃不了活鱼
一个温暖的秋日,我来到小河边,支好鱼竿坐下,一边享受日光浴,一边充满期待地注视着鱼漂儿。突然传来清脆的“吱吱吱”声,一道亮蓝色的身影飞速闪过,划破了秋日午后的宁静。只见那蓝影一阵飞驰后,突然来个“急刹”,落在水面上方的一根树枝上,原来是一只普通翠鸟。
接着,它开始低头不断打量着水面,但很长时间没见有其他行动,于是我转回头来查看鱼漂儿。没想到刚转过头,眼角余光中那个小蓝点就跳离枝头,一个猛子垂直扎到水下,速度极快。还没等我再转头细看,它已经冲出水面,飞回之前停落的树枝上。若非平静的水面泛起阵阵涟漪,我简直不敢相信刚才这一进一出曾经闪电般地发生过。
这回我可以目不转睛地仔细观察了,发现它嘴中叼着条挣扎的小鱼。接着,这只翠鸟像抽风了一般,拼命甩头——当然它不是真的犯病了,而是将嘴中的鱼朝树枝上使劲摔打。反复多次后,小鱼停止了挣扎,翠鸟小心翼翼地将鱼头对准嗓子眼,然后伴随着头前后摆动几下,就把鱼整个儿吞了下去。
鱼先吃头
虾先吃尾
普通翠鸟只有麻雀大小,通常情况下,按照体型比例,它的猎物个头都相当大。因此除非猎物小得可以非常容易地一口吞下,否则它都要进行这个“摔打”仪式。这样可以让猎物在吃之前先死“透”了,至少昏迷不再挣扎,减少吞咽时的潜在危险。此外摔打也可以让猎物“粉身碎骨”,更方便吞咽。其他种类的翠鸟,尽管有的个头比普通翠鸟大不少,但捕捉的猎物也随之“放大”,所以依然有“摔打”猎物的习性。
在翠鸟的菜单中,鱼虾常是主菜。鱼鳍有大刺、虾有额剑和螯肢,因此吃的时候必须有特殊讲究,才能顺利吞下美味而不被扎到。翠鸟吃鱼时,会先想办法调整嘴中鱼的角度,直到将鱼头朝向喉咙,然后慢慢吞下。吞咽过程中,鱼鳍会向鱼尾方向合拢,而不会扎到口腔和食管。吃虾则是另一回事,虾的额剑和螯肢都朝前,所以必须先从尾巴开始吞。翠鸟不仅自己吃的时候注重“礼仪”,喂养孩子时也会特别留神这些细节,把鱼头、虾尾先递送到雏鸟嘴里。
翠鸟吃东西都是整个吞下,其中的骨头并不能完全消化,所以每次饱餐后,过一会儿都会吐出“食丸”。食丸主要由鱼刺、昆虫外骨骼或者其他脊椎动物的骨头组成。




极速体育网址_jrs信号直播_jrs信号直播/沈越



翠鸟家族
“翻模染色”
大众概念中的“翠鸟”,是佛法僧目翠鸟科鸟类的统称,包括了90多种。它们分布几乎遍及世界各地,以亚太地区种类最为丰富。通常,这类鸟的外形有着高度统一性:都有着一个大大的头、一张看上去显得更大的嘴、瘦瘦的身子、非常短的尾巴,以及一双小得几乎看不到的脚,还有它们的羽毛大都拥有非常鲜艳、闪着金属光泽的各种蓝色。尽管各种翠鸟大小不同,但就像同一款模子缩放翻造出来的产品,然后涂上不同颜色。
在我国,普通翠鸟最为常见,几乎遍及全国各地有水的区域。蓝翡翠是另一种常见的艳丽翠鸟,有两个普通翠鸟大,在我国东部地区广泛分布,鲜红色大嘴和黑帽儿是其主要特征。白胸翡翠在长江以南地区很多见,除了羽色有些许差异,几乎就是蓝翡翠的翻版。
不过,个别翠鸟科成员也有“素装”。比如鱼狗,通常羽色都是黑白相间,我国常见的有冠鱼狗和斑鱼狗两种。冠鱼狗是翠鸟中的大个子,体型和600毫升的饮料瓶相当,头身密布细小的黑白斑点,因头部羽毛蓬松形成一个大的羽冠而得名,主要生活在东部地区。斑鱼狗比冠鱼狗小,分布区以江南为主,身上的黑色斑点较大,特别是一条白“眉毛”很显眼,很容易与冠鱼狗区分。



猎杀荤腥不忌口
如果说翠鸟吃鱼虾或者昆虫,还不会让人觉得多么意外,但翠鸟抓鼠吃鸟,可能确实会让人毁三观。实际上翠鸟们确实都是狠角色,尽管外貌又美又萌,但无法改变天生就是凶猛的猎杀者这个事实。
不同种类的翠鸟食谱会有各自的偏好。普通翠鸟捕食鱼虾为主,个体较大的蓝翡翠和白胸翡翠也会伺机捕捉蜥蜴、蛇、小鸟和老鼠之类的小型哺乳动物。在热带、亚热带生活的翠鸟,有的也喜欢将昆虫作为主菜。



“悲惨”童年
成年翠鸟光鲜拉风,然而在童年,它们却过着不见天日的悲惨生活。繁殖期里,多数种类的翠鸟都会选择在水边土崖上啄洞安家,有的也会在树洞中生儿育女。洞内的铺垫非常简陋,几乎没有任何垫材。雏鸟孵出后,随着进食增加,会不断吐出由鱼刺虾皮之类组成的食丸,这些腥臭的压缩骨头逐渐成了窝内的铺垫,小翠鸟们就整日呆在这种“刺床”上。
与简屋陋室相比,翠鸟宝宝的容貌显得更为“悲惨”。翠鸟的雏鸟属于晚成鸟,孵化出来双眼紧闭、浑身裸露无毛。随后有的部位开始先长出羽轴,因此看起来有些像得了皮肤病的刺猬。直到羽翼丰满准备出窝,翠鸟的华贵仪表方才显露出一些来,不过依然没有成鸟艳丽。

翠鸟闪耀金属光泽的华丽羽毛让人痴迷,在我国古代,人们发展出“点翠”工艺,取翠鸟之美为己用。
这种工艺是将金、银、珍珠等贵重材料做成的头饰,粘贴上翠鸟鲜艳的蓝绿色羽毛,羽毛与珠宝的光泽交相辉映,熠熠生辉。翠鸟无法养殖,羽毛只能取自野生翠鸟。明清时点翠发展到高峰,除了国内富贵人家攀比求购,海外洋人也大量订货,造成我国翠鸟的严重减少。
责任编辑 / 张瑜
版权声明
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,未经授权许可,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、链接、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。
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,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。违反上述声明的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