薜荔
馒头生凉粉 山石被罗衣
标签: 草木庄园

奇石遮丑植木莲
在北宋史官刘羲叟家的后花园中,众宾客正面对着一块硕大的“丑石”品头论足。彼时讲求风雅的士大夫家中,多将奇石立于园内作为假山,石上栽植奇花异卉。然而这块“丑石”显然太过蠢笨,并无太湖石那样的渗水孔洞,难于栽种花草,只是光秃秃地伫立在园中。
然而前来赏石的着名诗人梅尧臣,却十分乐意为这块怪石“撑腰”。有人讥笑这块石头上无法种植花卉,梅尧臣便特意托人自安徽老家,带来了一种名叫“木莲”的纤细藤本植物。——刘史官的园子位于泽州(今山西晋城一带),木莲可谓新奇之物。然而不似寻常栽于石上的娇贵花草,必须时常受清水滋润,木莲依石攀援而上,不畏干旱,亦无需特别养护,一年之后,即如青衣一般将怪石装点得别具风韵。为此梅尧臣还专门作诗曰:“窍引木莲根,木莲依以植。”在这首咏“丑石”的诗歌末尾言道:“以丑世为恶,兹以丑为德。事固无丑好,丑好贵不惑。”所谓丑石也有自身的坚韧之德,只消不被寻常俗套所困,找出适宜的装饰和玩赏之法即可。




香草误传萧索事
装扮怪石所用的木莲,于中原人看来可谓新奇,然而在南方却是最寻常的藤条。此藤的茎虽为木质,但也须攀援而生,山石、墙壁、巨木皆可攀附。因其果实之内多生种子,略似莲蓬多籽之状,故有木莲之名,民间又称之为“木馒头”,也是因为果实与馒头相似。这种植物如今中文正式名叫作“薜荔”,然而这名字却是木莲“强占”而来的。
薜字读作“必”,古时专指山芹,荔字读作“力”,意为叶似韭菜而挺立的野草(荔草今名马蔺,详见《博物》2011年4月号)。薜荔之名,原指具有山芹清香之草,从形态到气味,极似生于山石之上的石菖蒲。相传齐国贤相管仲,曾选了五种气味奇异的高洁香草,号称“五臭”,薜荔居于首位。屈原在《九歌·山鬼》之中有诗句言道:“若有人兮山之阿,被薜荔兮带女萝。”将薜荔当作貌美山鬼的绮丽外衣。
但自唐朝以来,本草学家误将生于石头上的“原版薜荔”和木莲混淆,认为薜荔就是木莲,这一观点代代相传,直至今日名称也就将错就错了。由于木莲并无清香,唐宋士大夫难以体会先秦诗句的意境,不再将它看作高洁之物。倒是南方村镇若逢天灾或战乱,人皆死走逃亡,空屋无人打理,墙壁上往往爬满薜荔,一派阴森,故而后来的文人常用薜荔指代萧索,栽种薜荔也被认为不甚吉祥。
鬼馒头制爱玉冰
由于薜荔常见于萧索破败的断壁残垣之上,与孤坟野鬼为伴,木馒头之名也被换作了“鬼馒头”。古时医家将薜荔的果实或种子当作滋补强壮之药,亦是当作有鬼神之力暗中相助。《本草纲目》中说薜荔之籽“其味微涩,其壳虚轻,乌鸟童儿皆食之”。非止顽童采食为戏,也常有人刻意采了种子来,浸泡于水中,揉搓至黏稠膏冻状,用来制作类似凉粉的小吃,美其名曰“木莲羹”,浇糖水食用,清凉解暑。——此法至今犹于江浙之地流传。
薜荔在台湾等地又有一变种,名为“爱玉”,以种子制作凉粉之法,与木莲羹几近相同,所得凉粉口感滑嫩,往往置于冰水中,另加蜂蜜、柠檬水等调味,号为“爱玉冰”,乃是如今在台湾最为盛行的冰饮。
责任编辑 / 王辰
版权声明
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,未经授权许可,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、链接、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。
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,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。违反上述声明的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