澳门填海
特区土地增10倍


文章出自:博物 2014年第12期 作者: 欧阳铭凯 

标签: 博物广知   博物新闻眼   

2014年12月,澳门回归祖国15周年。如今澳门人均GDP已达到9万美元以上,超过回归时6倍,排名世界第四。然而这个富庶的地区,陆地面积却小得可怜。为谋求发展,澳门一直通过填海来扩大土地面积,到如今已经持续了近150年。
2001年建成的观光塔坐落于澳门半岛南端的填海区,是澳门最高的建筑,在塔顶可以俯瞰澳门全景。

中西口岸,袖珍枢纽

要知道,澳门的土地面积不是一个固定数。去年它又“长出了”0.4平方公里,达到31.3平方公里。虽然这个数值已经是1999年澳门回归时的1.3倍,但澳门仍然是中国最小的省级行政区,面积仅相当于北京最小的区—新东城区的四分之三。

不过澳门本来还要更小。16世纪开始,明朝政府允许葡萄牙人在澳门半岛暂住,那时的澳门只有2.78平方公里,还不到现在整个特区的十分之一。但就是这块弹丸之地,在之后两百多年间,是西方人来华的必经之地,成为中国与西方交流的枢纽。

作为当时唯一的入华口岸,海上贸易曾为澳门带来过繁荣。但由于澳门港容易淤积,不适合停靠大船。因而到19世纪拥有深水良港的香港开埠之后,澳门的枢纽地位就被香港取代。而且到1898年,香港土地面积已经超过1100平方公里,而小小的澳门没有丝毫转型与竞争的“余地”。如何开疆拓土,成为澳门发展的关键。作为葡萄牙人的势力范围,当时澳门的陆上边界受清政府限制,于是只能去打填海的主意。

建港之弊,填海之利

澳门的范围一开始只限于澳门半岛。澳门港之所以容易淤积,主要是因为澳门半岛位于珠江口西侧,珠江自北向南入海,受地球自转偏向力影响,江水所携带的泥沙大多在右岸沉积下来,经年累月,永不休止。这对澳门维护海港极为不利,但对填海造陆来说却是天大的优势。澳门大部分陆地,都被水深只有一两米的浅滩包围,大大降低了填海难度。

责任编辑 / 王元天 

版权声明

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,未经授权许可,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、链接、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。
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,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。违反上述声明的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

要评论?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,您也可以快捷登录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