信风
海上丝路守护使


文章出自:博物 2014年第11期 作者: 张彤彤 

标签: 文化文明   

公元15世纪,明代航海家郑和率领船队七下西洋。郑和船队虽然规模大、航程远,却并没有开辟什么新航线——数千年来,印度洋及其周边海域的信风,一直如同尽职的守护者,护送着周边各国的船只扬帆远航,维系起了跨越大洋的“商圈”。
信风带横跨赤道两侧,南北半球轮流入冬时,东北信风、东南信风会轮流占优,并在越过赤道后受地球自转影响而转向。

海风守信,航行不愁

规模空前的郑和船队,拥有当时最先进的航海技术,却仍需顺应天时——公元1405年,船队于农历六月从江苏太仓出发,可十二月才从福建长乐正式起航。等这么久,主要是等待年底出现在福建和广东沿海、刮向西南的“信风”,西行必须借助它的力量。此后每段航行,船队都要顺应信风出现和转向的时节,有时在一地匆匆搞定外交、贸易工作后赶紧上路,有时又得在一地干等好几个月。郑和与他的船长们清楚,“信风”无言却有信,肯定会如期而至。

其实早在郑和之前1000多年,汉代航海家就对“信风”有所认识,曾穿越马六甲海峡到达波斯。唐宋时期,中国商船更频频借“信风”之力,冬季前往东南亚和阿拉伯海。至于返程,来年夏天自会刮起反向的风。宋人记载:“船舶去以十一月、十二月,就北风;来以五月、六月,就南风”。

不仅中国人,印度洋沿岸的波斯人、阿拉伯人、印度人和马来人,数千年来也都在搭乘神奇的信风,驾船行驶于浩瀚的洋面上。尤其是阿拉伯帝国7世纪自沙漠中崛起后,迅速成为航海贸易大国,当时中国的广州、泉州等港口都云集着阿拉伯商船。

南北信风 互领风骚

现代地理学上的信风,特指地球低纬度的“信风带”。由于地球各处气温、气压不同,空气会从“副热带高气压带”朝赤道附近的“热带低气压带”流动,在地球自转作用下,赤道北侧刮东北信风,赤道南侧刮东南信风。并且随着一年内太阳照射角度的变化,信风带也随之南北移动。

责任编辑 / 董子凡 

版权声明

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,未经授权许可,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、链接、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。
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,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。违反上述声明的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

要评论?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,您也可以快捷登录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