远古怪咖——鲎


文章出自:博物 2014年第11期 作者: 嘉楠 

标签: 动物世界   

你是否在餐厅或海鲜市场见过一种身似马蹄、尾拖长剑的“怪物”?它就是从4.5亿年前一直繁衍至今的活化石——鲎。这个字由“学”和“鱼”组合而成,难道是“有学问的鱼”?不错,这种生物的确蕴含着独特的生存智慧,很有些学问可讲。

孤独一支没亲戚

“鲎”,不念“鳌”,不念“鳖”,而是念“后”。为啥要单为这种动物造出这么个字呢?有人考证,这种动物在南方一些方言中和“学”字同音,所以可能是借用了“学”字的头来表音,加上表意的“鱼”,以示这是和鱼一样生活在水里的动物。

在分类学上,鲎属于节肢动物门、螯肢亚门。蝎子、蜘蛛、螨虫都是这个亚门的,虽然鲎也叫“马蹄蟹”,但蟹是甲壳亚门的,和鲎没有关系。实际上,鲎在如今没有近亲,因为它的近亲早已灭绝了。在现存生物中,鲎自成一派,独占肢口纲、剑尾目,这个目下仅有4个物种:美洲鲎、中国鲎、巨鲎、圆尾鲎。目前,中国确定有分布的只有中国鲎和圆尾鲎。

怎么分公母?

在交配时,一对鲎会抱在一起,即使被人打扰也不分离,所以它又收获了“鸳鸯鱼”的美名。那么如何区分公母鲎呢?古书上有方法:“置之水中,雄浮雌沉。”其实这是一种误解,因为交配时都是母的背着公的,它们半泡在海水中时,人们只看到公鲎露出水面,所以以为只有公的才能浮起来。

其实在幼鲎时,大家长得都一样,外形上无法区分,待到变为成鲎才能分清。我们拿中国鲎举例,先看后背,母鲎的身体最前缘是个完美的半圆形弧线,而公鲎则多了两个缺口。母鲎腹部边缘只有前三对棘发达,而公鲎则都比较发达。翻过来看腹面,母鲎的第二、三对附肢是螯状,公鲎则是钩状。这些特征都是为了便于交配时抱握母鲎的。

责任编辑 / 张辰亮 

版权声明

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,未经授权许可,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、链接、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。
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,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。违反上述声明的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

要评论?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,您也可以快捷登录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