太行山寻宝
采集矿物标本亲历记
文章出自:博物 2014年第11期




岩壁上长“眼睛”
洞外的同伴合上电闸,洞内一下子亮了起来,灯光照亮了数十米长的坑道。我立刻回头寻找同伴,突然发现,岩壁上有一只只“眼睛”向我看来,瞬间毛孔都张开了!这些“眼睛”有大有小,有黑有白,有的甚至还有“鱼尾纹”。等我回过神来,确信不是恐怖片,定睛一看,原来这些大大小小的眼睛,都是“镶嵌”在岩壁里的石头。
山体深处的“眼睛”是从何而来的呢?亿万年来,在强大压力和很高温度下,岩石内部会发生很大变化,变化过程复杂而缓慢,如果简单来说,可以分为三个步骤。
第一步:站队!含在岩层中的黑色、白色矿物原本混在一起,这步变化就好像有人发令“白色一队!黑色一队!”,于是它们分成了一条条截然不同的黑白色带。第二步:合体!这些因颜色不同而“列队”的矿物被紧密地压在了一起,成为了一个整体,如果它们在一些地方聚集得太多,就出现了黑白分明的“眼球”,科学上称作“眼球状构造”。第三步:操练!在压力和温度的作用下,岩层内部物质扭曲、移动,黑白色的条带和“眼睛”一起跟着位移,外表看起来就像一条条石头的肠子,被称为“肠状构造”——“眼球”经过“肠子”的描画,就呈现出我们现在看到的“眼睛”,有的还长着“鱼尾纹”。
像这样具有“眼睛”和“皱纹”的岩石被称为混合岩,如果当时地层的温度和压力再高一点的话,它们就会熔化变成岩浆。而老天爷好像是在故意捉弄这些可怜的家伙,最后一刻改变了主意,于是它们又变回了石头。只不过,外观与最初完全不同了,有的形成了“眼睛”,有些甚至出现漂亮的图案,可以当作观赏石。
责任编辑 / 陆岗
版权声明
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,未经授权许可,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、链接、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。
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,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。违反上述声明的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