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天蝎本尊”请回家


文章出自:博物 2014年第11期 作者: 唐志远 

标签: 动物世界   

东亚钳蝎,是中国分布最为广泛的一种蝎子,多在长江以北。它们体型不大,只有成人拇指般大小,外形似琵琶。
据说被巨大的雨林蝎(图中左侧)蛰一下还没有被东亚钳蝎(图中右侧)蛰得疼。

小时候去山里玩,住在农家院里。偶然间看到墙角有只蝎子,刚一靠近它就举起尾巴想要攻击我。等我跑回屋拿来工具,一双筷子和一个矿泉水瓶时,蝎子早就没了踪影。我顺着墙角找了半天也没找到。房东大叔看我没抓到蝎子一脸沮丧,就过来“安慰”我:他说以前蝎子很多的,现在老房子都翻新了,蝎子难得一见,让我去野地里翻翻石头底下,也许能抓到。

于是我带着工具去河滩翻石头,翻了半天只看到几个蝼蛄和无数蚂蚁窝。河滩边走来一位放羊的老大爷,听说我在这里找蝎子,他黝黑而慈祥的脸上居然浮现出嘲笑的神情:“蝎子可不喜欢住得离水这么近,你在这儿只能找到水蝎子(蝎蝽),哈哈哈……走,我带你找蝎子去!”老大爷说完从口袋里掏出一大把粗盐,洒在大石头上。羊群马上聚过来抢着舔食,争抢中头羊把老大爷差点儿顶了个跟头,于是我也“哈哈哈”,算是报了刚才被他嘲笑的仇。“让这些家伙在这儿吃盐,咱走吧!”老大爷揉着屁股指了指不远处一个破房子。

远处看还像个房子,走进了看就是一堆破瓦垒在黄土垛子上,好像大声说话都能把它给震塌了。房子里堆了很多柴火,柴堆上落满屋顶掉下来的瓦片。老大爷走过去随便翻起一片瓦,一只大蝎子就趴在瓦片背面。他伸手一下子就摁住了蝎子,然后蝎子翘起尾巴一下子就蛰住了他。大爷的脸从黝黑变成了酱紫色,他故作镇静地说:“我从小就捉蝎子,没事的,哈哈哈。”这时候我有点胆怯地从背后拿出了筷子,大爷的脸憋得更紫了。这个破屋子里几乎每翻开一片瓦,下面都能找到蝎子,我和大爷一起用筷子抓了很多,瓶子很快就装不下了。回去的路上,我问大爷:“您要是用右手拿筷子是不是能抓得更多啊?”大爷揉了揉肿胀的右手,狠狠瞪了我一眼。

回到农家院,我把装满蝎子的瓶子放到墙角下就去睡了。等我醒来正好开饭,看到房东大叔满脸笑容地端上来一盘油炸蝎子,我的眼泪瞬间涌了出来—这蝎子我本想挑几个最大的养起来呢。大伙赶紧劝我:“蝎死不能复生,快趁热尝尝吧。”我含着热泪吃了几个,说实话酥酥脆脆的还真香呢!后来第二天早晨走之前,我本想再去破房子抓几个,但没再见到那个放羊的大爷,自己一个人实在是不敢进去,也就作罢了。于是,养蝎子的计划一直到最近才得以实施。

通常雌蝎要比雄蝎体型肥大,它们腹部的羽毛状节板齿数不同,雌蝎为20片,雄蝎为24片。

蝎子到底有多毒?

蝎子到底有多毒,恐怕是想养蝎子者最关心的问题了,毕竟在饲养过程中难免要和这些小家伙有些亲密接触。其实蝎子的毒性、大小和体型关系不大,我们可以通过外观来作出简单判别。注意观察蝎子尾巴、前螯和身体的比例:通常尾巴粗壮的,前螯就会偏小,一般这类蝎子毒性就会比较大;反之毒性就小得多,比如巨大的雨林蝎,粗壮的前螯夹一下恐怕比它用尾针蛰刺更厉害。而我们饲养的东亚钳蝎,别看体型小,毒性却要比雨林蝎大。它的前螯比较细小,捕猎时会先夹住猎物然后马上进行蜇刺麻醉。但对人而言,被东亚钳蝎蜇一下不构成什么危险,不过肯定会疼上半天,所以还是小心为妙。蝎子长大后不要拿到手上把玩,尽量用专用的镊子拿取,当然筷子也行。

“手拉手”跳定情舞

自然环境下,小蝎子出生后要长一两年才成熟。但人工加温饲养,8个月就可以成长为“种蝎”。与家畜不同,雄雌蝎子都叫种蝎。母蝎子个体会比公蝎子大些,所以交配前一定要把种蝎喂饱,否则公蝎子会变成母蝎子的一顿大餐。交配环境除了铺沙土外,一定要放一块表面粗糙的石块或者树皮作为“舞台”。把一对种蝎放到一起后,公蝎很快就会小心地靠近母蝎,找准机会迅速出击,用两只前螯分别夹住母蝎的两只前螯,然后慢慢把母蝎牵引到石块上。接着公蝎会高高抬起尾巴,不断甩动,这个过程看起来,就像是两只蝎子手拉手在跳交谊舞。几分钟后,公蝎突然停止了舞步,用腹部紧贴石块,等它抬起身体,你能看到一个尖利的刺状物体粘在石块表面上,这就是公蝎排出的精荚—如果没有石块做附着物,精荚是无法粘在沙土上竖立起来的,母蝎也就没办法受孕了。然后公蝎会继续舞动,牵引着母蝎到精荚上,用尾部和身体挤压母蝎,让精荚刺入母蝎身体,完成受精。

刚刚生产出的小蝎子非常小,它们在母蝎背上挤作一团,等到蜕下第一次皮后,背上就更拥挤了,经常会有小蝎子被挤下来。

慈母背上作摇篮

对于怀孕的母蝎,饲养环境一定要保持较高湿度和35℃左右的温度。至少半个月后,蝎卵在母亲体内发育成熟,母蝎是直接生下小蝎子的!

传说母蝎在生产后会吃掉小蝎子,所以人们常用蝎子来比喻恶毒的妇人。实际上母蝎子是动物界出了名的好妈妈。刚产下的二三十只小蝎子外裹白色黏液,呈米粒状。几分钟后,小蝎子舒展身体从黏液中爬出,顺着母蝎的附肢爬到母亲背上。这时小蝎子只有半厘米长,淡黄色的身体还有些透明,看起来非常柔弱。母蝎会一直把这群小蝎子背在背上,把尾巴翘到身体上方护住这些小家伙。背仔的母蝎活动起来也是小心翼翼的,生怕小蝎子掉下来,如果有淘气的小家伙爬下来,母蝎也会靠过去,引导它再次爬上来。如果产下没发育好的卵或体弱难以存活的幼蝎,母蝎就会把它吃掉——这种现象确实存在,不过它这么做除了补充自身营养之外,更多还是为了清理巢穴,避免造成污染。大约5天左右,不吃不喝的小蝎子会在妈妈背上完成第一次蜕皮,然后才会逐渐爬到地面上独自活动。

这些贪吃的小家伙好像永远都吃不够,吃得多长得也非常快。
这些贪吃的小家伙好像永远都吃不够,吃得多长得也非常快。

吃着嘴里,盯着手里

小蝎子只吃活食,而且只能捕捉比自己小的,例如小型昆虫或者小蠕虫。我给它们喂的是刚刚孵化的小蟋蟀。平时小蝎子全都聚集在瓦片下面休息,只要把小蟋蟀放进去,这些小家伙就会变得很兴奋,倾巢而出。别看它们个子小,却都很“贪得无厌”,经常飞扑上去夹住一个就塞到嘴里,还会一边吃一边左右开弓,两只前螯各抓一只存货才心满意足。幼蝎出生后,每蜕一次皮就增长一龄,直到七龄成熟。

在紫光灯的照射下,蝎子身上散发出漂亮的蓝绿色荧光。

自发荧光,群星闪烁

漆黑的夜晚,如果用紫外线灯照射蝎子,就会看到它们发出很炫的荧光。这是因为蝎子外壳的角质层中含有一些荧光物质,刚刚蜕皮后的蝎子在紫光灯下照射,并不能发荧光,等外壳完全坚硬了才行。目前对于蝎子为什么会在夜晚发光还没有定论,也许是为了吸引猎物,也许是为了找到伴侣。但在夜晚用紫光灯去照射,确实很容易发现蝎子,这些在地上爬动的小家伙就像小星星一样闪烁。

责任编辑 / 唐志远 

版权声明

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,未经授权许可,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、链接、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。
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,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。违反上述声明的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

要评论?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,您也可以快捷登录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