细菌大战病毒
放蚊子灭登革热

2014年10月,广东医务人员正在用喷雾器洒药灭蚊。

登革病毒没有细胞结构,90多层蛋白质“盔甲”组成一个球形包裹保护内部的遗传物质(一条单链RNA),各型登革病毒都容易变异且彼此间差别微小,人体免疫系统很难辨别。
“装腔作势”的瘟疫
近几个月来,我国南方登革热疫情不断升温,如今已经有超过3万人染病。“登革热”我们往年听说得不多,但论资历它可不是什么传染病的“新秀”,自被发现以来,已经困扰人类两个多世纪了。
早在1779年,这种疾病在印度尼西亚等地首次爆发。染病者多关节疼痛,高烧不退,因而最初人们管这种病叫关节热或破骨热。后来医生发现,患者走路时为了避免关节疼,总是小心翼翼地紧绷着,姿态就像女子穿着不合脚的高跟鞋,于是就开始用西班牙语中“装腔作势”一词—即“登革”来称呼这种传染病。这个生动形象的称谓广为流传,得到了世界医学界的公认,后来发现引发此病的元凶是一种病毒,也被称作登革病毒。
登革病毒通过蚊子传播,传播速度很快,致病率高,如今登革热俨然成为世界上分布最广、患者最多的传染病之一,平均每年大约有5000万到1亿人被感染。别看染病者的死亡率不是很高,但会发生二次感染,一旦被登革病毒“补刀”,患者出现呼吸衰竭或出血性休克的几率很高,相当危险。

被染作蓝色的黄蜂卵上密布白色的细菌—登革病毒的克星“沃尔巴克氏体”。
免疫系统脸盲
病毒疫苗难产
通常一种病毒侵入人体后,人体就会产生抗体,对此病毒产生抵抗力——这也是我们接种疫苗的原理所在。但感染登革热的人却不能对登革病毒免疫,反而有时病还没好就会再次感染,继而引发重症,这就是登革病毒最令人头疼的地方。
责任编辑 / 王元天
版权声明
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,未经授权许可,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、链接、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。
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,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。违反上述声明的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