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宫戏外西洋人
(帝师篇)


文章出自:博物 2014年第10期 作者: 赫连镜繇 

标签: 古史传说   

在中国古代,教师的最高级别,就是能给皇帝传道授业的“帝师”。皇帝的教育事关国运,因而获此殊荣的也多是名家大儒。但在清代初期,却有两位外国传教士,用自己的西洋学问折服了皇帝,建立起师生关系。“外来的和尚好念经”,这句话用在汤若望和南怀仁身上,再贴切不过。

漂洋过海,寻梦中国

公元1618年4月,一艘海船从葡萄牙里斯本出发,驶往远在东方的中国。乘客中有22名年轻的传教士,他们怀着相似的梦想,开始了远航。然而旅途十分多舛,由于卫生条件糟糕,船上疟疾流行,先后死了40多人。有5名传教士连中国的影子都没瞧见,就命丧途中。

经过一年海上漂泊,剩下的人总算抵达中国澳门,却恰逢明末驱逐传教士的风潮,只能滞留澳门。直到1620年禁令放松,他们才分批溜进内地,向帝都北京进发。

这些传教士中有一位青年,出身于科隆(当时属于神圣罗马帝国)古老的贵族家庭,从小就是教会学校的优等生。他19岁加入耶稣会(天主教教派之一),后来考入耶稣会创始人建立的罗马学院。读书期间,热爱数学和天文学的他成了伽利略的粉丝,又被前辈利玛窦的事迹感染,萌生出远赴中国的想法。

1622年,有志青年约翰·亚当·沙尔·冯·贝尔终于进入了中国内地。为融入中国社会,他根据自己德文名的音译,取了中文名“汤若望”,并引用《孟子》中的“望道而未之见”,给自己取字“道未”,颇有“学海无涯”的意味。

责任编辑 / 林语尘 

版权声明

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,未经授权许可,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、链接、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。
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,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。违反上述声明的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

要评论?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,您也可以快捷登录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