植物标本
从脱水干尸到活体冷藏


文章出自:博物 2014年第10期 作者: 魏来 

标签: 酷玩意儿   

2014年9月号的《博物》介绍了动物标本的前世今生,实际上,植物标本与动物标本有颇多相似之处。例如采集的目的、保存与展示的意义、科研价值等。然而与那些动物的“尸体”不同,植物标本看上去更加温和,在制作与保存方式上,也与动物标本有着不小的差异。
栎树等植物除了腊叶标本,也需要将果实专门保存。

腊叶标本:熏肉式经典

捡一片树叶夹在书本里,待叶子里的水分丧失,虽然颜色渐渐变得暗淡,形状却能够大体完好地保留下来。这是小孩子们都懂得的方法,如此处理植物,也是千年以来人们最常使用的植物标本制作方法。这样做出来的,就是在整个植物学中举足轻重的经典植物标本—腊叶标本。

何为腊叶标本?关键在一个“腊”字:在《新华字典》里,腊字有两个读音,一者读作“辣”,一者读作“西”。第一个读音,是指我国古代在农历十二月里合祭众神的活动,因此农历十二月叫腊月;至于第二个读音“西”,则是指风干而成的肉。腊月祭祀所用之肉,也被古人腌制后风干或熏干,统称作腊味,腊叶标本的含义也由此而来。制作标本时,植物被脱水、风干,变成比腊肉更加干燥的“干尸”状。(这也难怪有学者指出,腊叶标本之“腊”,追本溯源应当念作“西”。)

标准的腊叶标本带有植株、叶、花、根茎等特征。
制作藻类和其他水生植物标本,应在水中将硬纸板衬于植株下托出水面,以保证茎叶不会因出水后相互贴靠而变形。

腊叶标本的定义,就是将带有花、果的植物压平、干燥、定型,最后再固定在台纸上的一类兼具科研和科普展示用途的植物标本。由于植物组织通常含有大量的水分,在长时间储存过程中,很容易滋生各种真菌,导致霉变,因此,在腊叶标本的制作过程中,干燥就是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。植物标本只有在干燥脱水过程中细胞死亡,才不会腐烂变质,能够长期保存。

至于人类何时开始制作腊叶标本,最早的考古实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5年—这个年代,正是“植物学之父”狄奥弗拉斯图在雅典讲学并传播植物学知识的时候。如今世界各地历史悠久的大型标本馆里,年代久远的腊叶标本馆藏,通常都可追溯至16世纪前后。

责任编辑 / 王辰 

版权声明

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,未经授权许可,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、链接、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。
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,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。违反上述声明的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

要评论?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,您也可以快捷登录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