埃博拉病毒
神秘煞星
标签: 博物新闻眼


最高危险等级
埃博拉病毒是已知最烈性的病毒之一,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最高危险等级(4级),致死率高达50%~88%。人感染后经过平均5~12天的潜伏期,先是出现类似感冒的高烧、头痛等症状,继而口鼻、耳朵、内脏及皮肤等多处出血,最终死于多种器官衰竭或其他并发症。这种被称为“埃博拉出血热”的疾病,至今还没有特效药。
医学界初识埃博拉病毒是在1976年,当时非洲的苏丹、扎伊尔(今刚果民主共和国)爆发了这种“怪病”,602名感染者中有431人死亡。后来科研人员从患者血液中分离出了这种病毒,并以当地的埃博拉河命名。
埃博拉病毒并不是在人群中凭空产生的,极有可能来自动物。科研人员在非洲一些蝙蝠、啮齿动物和鸟类身上,都发现了感染埃博拉病毒的痕迹,尤以蝙蝠体内最普遍。可埃博拉病毒似乎对它们不起作用,只是传染给灵长类后才大开杀戒:除人类外,疫情爆发地区的大猩猩、黑猩猩也大批染病死亡,有统计称近十几年来至少有5000只大猩猩因此丧命!如果再来这么几次,它们估计就离灭绝不远了……


致命之“丝”
在人类发现的数千种病毒中,埃博拉病毒属于一个独特的家族——丝状病毒。这类病毒迄今只发现了两种,另一种“马堡病毒”同样是个极端危险分子。顾名思义,丝状病毒的外表大致呈丝状、杆状或“L”形,长度可超过1000纳米(1微米),在病毒中算是大块头。
责任编辑 / 董子凡
版权声明
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,未经授权许可,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、链接、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。
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,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。违反上述声明的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