鸟蛋传奇
多彩蛋世界

尺码:
从“蚂蚁”到“大象”
世界鸟类种类繁多,从全长刚满5厘米的吸蜜蜂鸟到站起来比人还高,能驮着人奔跑的非洲鸵鸟,体型大小差异十分显着。可以想象,它们所生的蛋,尺码也会各不相同。小型蜂鸟的蛋不足1厘米长,仅有约0.2克重,夹在手指间,感觉呼吸稍不均匀都有可能将其捏碎。而非洲鸵鸟的蛋足有30个普通鸡蛋那么重,蛋壳的坚固程度更为夸张,一个成年人站上去也能承受。
通常,体型越大、体重越重的鸟种,所产的蛋也就越大越重。不过若按照蛋与鸟身的比例看,则恰恰相反。通常体重越小的鸟,越能生出相对其自身更重的蛋。例如比麻雀还小的鹪鹩所生的蛋,重量占到自身体重的13%。而鸟中“姚明”——非洲鸵鸟所生的蛋,重量只相当于其自身体重的1.7%左右。



彩蛋为隐蔽,
白蛋求关注
鸟类蛋壳的颜色丰富多彩。我们熟悉的鸡蛋,就有白有“红”,鸭蛋则呈浅绿色。而自然界的野鸟蛋,更拥有很多鲜艳斑斓的色彩。科学家推测,鸟蛋最初也像爬行动物的蛋一样,外壳呈白色,在长期自然选择的过程中,为了适应不同的营巢环境,相应演化出不同款式的色彩花纹组合。比如在地面筑巢的鸟,蛋壳表面常点缀有许多斑点,而在林中做巢的鸟,产蓝色或绿色外壳的蛋,能更好地融入树影蓝绿色的光斑中。
不过以洞穴为巢的鸟,并不会下黑蛋,而大多是白色蛋。因为巢穴本身已经足够隐蔽,太好的迷彩伪装有时反而会带来麻烦。试想一下,如果在黑暗的洞穴里再生下几个不容易被发现的迷彩蛋,亲鸟每次回窝孵蛋弄不好就会“漏掉”一个,造成它孵化温度不够,或者有蛋滚到外面也没被发现——这被认为可能是洞巢鸟多生白色蛋的一个原因。
除颜色外,不同种类的鸟蛋外壳质地也不完全相同。大多数鸟蛋的表面虽然有小气孔,但整体比较光滑,但鸵鸟、鹳类的蛋壳表面就相对粗糙。鸭科鸟由于在水边筑巢,蛋壳表面有一层防水的油脂。





非主流造型,
原地滚蛋
人们对鸡蛋、鸭蛋的形状非常熟悉:基本上可以算是椭圆,但长轴两端不太对称,一头较大较钝、一头较小较尖—这种鸟蛋的经典造型被称作“卵圆形”。
卵圆形可以说是鸟蛋外形的主流,鸡形目、雁形目和大多数雀形目鸟类,所生的蛋都比较符合卵圆形。不过不同种类的蛋在长宽比例上会有所差异,有的蛋比较长,比较短的就接近圆球形了。猫头鹰、翠鸟、蜂虎的蛋长短轴差不多长,看起来很“圆”。
卵圆形和近球形之外,鸟蛋里还有些非主流奇葩,比如海雀和鸻鹬类的蛋为洋梨形。洋梨形蛋的主人往往在光秃裸露的地面或者悬崖上做巢繁殖,并且没有特别完整的鸟窝收纳约束蛋的滚动,若生常规卵圆形的蛋,稍不留神就轱辘出很远,甚至坠崖摔得粉碎。这些鸟所产的蛋呈洋梨形,而且小头更趋于尖锐,这样即便蛋偶尔脱离亲鸟抱卧,也最多是在原地打转。


独生子女vs多子多福
在繁殖期里,雌鸟每窝产蛋的数量并不是随意的,通常有一个基本固定的数值区间。有些类群的鸟,比如企鹅、信天翁、兀鹫,每窝只产1枚蛋;鸠鸽类、鹤类、夜鹰等每窝会产2枚;大多数海鸥和鸻鹬类每窝产3~4枚蛋;而大多数鸡形目、雁形目的鸟,每窝都能产蛋10枚左右,有的超级母亲甚至能生近20枚蛋。
无论是严格执行“独生子女”的企鹅、兀鹫,还是信奉“多子多福”的雉鸡野鸭,它们的“窝卵数”都取决于各自生境下亲鸟的抚养能力,基本原则就是在有限能耗范围内,保证后代最大成活量。产蛋少的鸟种,雏鸟通常为“晚成鸟”,往往需要亲鸟悉心呵护,后代数量少但死亡率低;而产蛋多的鸟种,雏鸟多为“早成鸟”,自理能力很强,亲鸟对子女的管理也相对松散,后代数量多但死亡率相对高。
产蛋分批次,
耗时各不同
对于一窝一枚以上的蛋,爬行动物通常可以一次一口气生完,但鸟类无法做到,在体内攒足蛋量再生产实在太过累赘,不利于飞行。所以,无论是每窝2蛋还是每窝10蛋,这些蛋都是分批次“单产”出来的。大多数鸟有比较固定的产卵间隔,比如多数雀形目鸟、许多雁鸭、鸡类,规律都是每天产1枚蛋;猛禽通常2~3天产1枚蛋;间隔最长的要数犀鸟和鲣鸟,有时间隔将近1周。
每下一枚蛋,不同种类的鸟所用时间也有很大差异。从卧到巢中到生出蛋,一般少则三五分钟,多则一两个小时。还有些像杜鹃这样有“巢寄生”行为的鸟类,喜欢把蛋产在其他鸟类的巢窝里,它们练就出“秒产”绝技:每次下蛋必须趁寄主不在家,迅速钻入人家巢内,只需几秒钟,就能完成产蛋过程,否则被寄主撞上那可大事不妙。

限量产蛋vs无限续产
一些种类的鸟在繁殖期里,只能产一个固定数目的蛋量,无论产下的蛋是否经历不测,都不会再补充,这种习性被称为“定数产卵”。我们熟悉的家燕、喜鹊、斑鸠、鸽子都属于这一类。
与此相对应,还有一些鸟,比如雁形目和鸡形目成员,则具有“不定数产卵”行为。就是如果巢窝中的卵有一部分丢失,在开始孵蛋之前雌鸟会向巢中再补产一些卵,直到巢中的蛋达到正常的窝卵数为止。人类正是利用了鸡鸭祖先“不定数产卵”的习性,将它们定向驯化出蛋用品种,可以全年连续产卵。

鸟类为了飞行,身体零件都作了简约处理。在非繁殖期里,雌鸟的卵巢、输卵管(通常鸟类只有左侧卵巢发育,右侧的退化)会萎缩得很小。进入繁殖期,在激素作用下左侧卵巢和输卵管迅速发育膨大。卵巢内发育成熟的卵细胞(蛋的卵黄部分)进入输卵管(如果交配成功,会在输卵管上端受精),之后一路旋转蠕动下行,被依次包裹以均匀的蛋白,内外壳膜,最后在输卵管末端包上蛋壳,最后被色素“染色”,一枚蛋就“完工”待产了。
责任编辑 / 张瑜
版权声明
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,未经授权许可,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、链接、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。
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,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。违反上述声明的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