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面”面俱到
面条的那些事儿
标签: 生活百科


北宋的《清明上河图》中,有很多卖面条的摊贩。
用水“粘”起来,
还能用水煮?
面条算是烹饪史上最重要的发明之一,为什么这么说呢?因为它改变了人们对面粉的认知。从前,人们把小麦磨成面粉,和水使其形成面团,觉得是水把面粉粘合在一起,所以只能隔水烹饪——烤或蒸,面包、馕饼和馒头等一类主食就是这样演化而来。
敢让面团进到汤水里烹煮的举动,是在中国南北朝才实现的。《齐民要术》中记载,人们将揉好的面团先蒸一下定型,再用手搓成条下锅煮,就不怕它“化”到水里,称之为“水引饼”,算是面条的鼻祖。到了隋唐时期,水引饼传到西域,当地人将“先蒸后搓”,变成把面先搓成条再浸泡到油中,使它周身沾满油脂,认为这样能使面条遇水后不会散掉,这就是“拉条子”的雏形,而这种面条又在唐朝中期回流到中原,变成当时的一种高档食物。
时至宋代,面条才彻底进化成如今这般,由面团变成面条后直接下锅去煮,因为人们终于发现了其中关键——把面粉和成面团后,只要“饧(音醒)”一阵,也就相当于让它自然发酵,这个过程中面团里会“生”出大量面筋,成为面团的“维稳骨架”,这时再煮面就不会散掉或者“化掉”。

刚和好的面团表面有大量面筋“拉丝”。

刚出锅的面条因表面黏膜而顺滑。

揉面是为理顺面筋。
面筋“韧”
淀粉“滑”
人们吃面条时,除了关注味道,顺滑、柔韧等质感特色也很重要,而这些特性全都产生于面团的“饧”和“揉”中。
责任编辑 / 郭亦城
版权声明
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,未经授权许可,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、链接、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。
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,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。违反上述声明的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